归来1990_第67章 教授的表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章 教授的表演 (第1/2页)

    两天后。

    江奕打开了电视机,直奔央视二套。

    魏教授的表演就在今晚。

    “有一个地方,前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400元/平方米,仅仅一年,就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

    “也是这个地方,总人数不过160万,竟然出现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

    “还是这个地方,公寓里一个120平米的房子,租金高达2800元,可是当地的人均月收入还不到220元。也就是说,住一个月的租金就是年收入。

    “是的,你没有听错,这里是海南。”

    央视二套刚刚开播不久,由于定位比较高、属于理性节目,所以受众面就比较有限。

    这次魏学敏教授的专访,节目组拿出了血本:让新闻栏目组亲赴海南现场采访,作为魏教授专访的一个“引子”。

    记者一路用隐蔽摄像机偷拍,镜头比较模糊,一个房地产老板在那里吹牛:“只要我一个电话,不出半小时,银行就会上门来给我办手续。你不信?正好我们还缺2000万,你等着啊。”

    一个电话打过去。果然,时间过了二十几分钟,一个支行的主任和客户经理就来了。

    一应手续俱全,回去补个章就行了。

    “盖了章也不一定拿到钱吧?”

    老板大手一摆:“那怎么会?刚才营业部主任已经说了,快的话一个星期,慢的话两个星期。他要是不给,别的银行抢着给呢。”

    “你们这两千万要是盖楼,多长时间能卖出去?”记者继续引导他。

    “还费那劲?我告诉你,一份力不要,我捂俩月,2600万绝对能够卖出去。”

    画面停止,主持人出现:“我们刚刚看到一个公寓的租金就是当地人的年收入,现在我们稍微思考一下:这些房子的消费者在哪里?毕竟房子是盖给人住的,不是给人炒作的。”

    镜头转到了魏学敏这里。

    他这次的化妆非常到位,一个朴素、专业而深厚的教授形象跃然而出。

    “来海南的人员成分非常复杂。有体制内跳出来的,有没赶上深圳开发机遇的,有的人有受过处分的,离婚的等等,到海南寻找新的开始。海南的人太多了,好多人没房子住。这是刚性需求的一面。

    “但是,这些新来的人是来寻找机遇的、不是自带资金入场的,他们很难成为这些高房价的接盘者。我这里有个数据:1988年房地产每平米平均价格为1350元,1991年为1400元,1992年猛增至5000元,1993年已经达到了7500元。今年燕京的房价也就是2000元,这个是申城的房屋销售广告,市区房价980元。”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主持人看到气氛烘托出来了,很及时地来加一把柴火:“刚才我们在VCR看到的房地产老板,他们是什么角色?”

    魏学敏又拿出了一张纸:“这个是HK市地价,1991年一亩地最高为98万元,到1993年已经涨到了680万元。高地价助推高房价,这就是典型的击鼓传花的游戏。”

    “如果没人接盘,会是什么后果?”

    “我们估计,整个海南大概有60-100万亩地参与到了这场游戏中。其中牵涉的资金大概在数千亿量级,如果无人接盘,到时候这些投资会大打折扣,开发的楼房会成为烂尾楼,整个海南有可能回到1988年的原点,那时候海南的景点也可以多一个:天涯海角烂尾楼。”

    魏学敏的确是拼了,央视二套也是拼了。这些耸人听闻的话被原封不动地播放了出来。

    即使魏学敏的名头里面只有“经济学教授”这一个,有心人不难发现他的背景。

    人民大学、央行,都是国字号。

    “这不可能吧?海南,多漂亮的一个地方?”听到魏学敏的预言,主持人都失态了。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预测,里面的数据都是我们多方收集的,可以供大家参考。其实它造成的影响远不止HAN省,全国都会受到波及。比如当数千亿资金涌向海南的时候,其他地方就会出现资金短缺,当钢材、水泥涌向海南的时候,其他地方就会物资短缺、物价指数上涨,我们预计CPI和PPI将有三到五年在两位数高位。”

    “魏教授,如果经济出现高通胀,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怎么办?”主持人虽然不是学经济学出身,5年前的价格闯关可是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的。

    “出现了高通胀,实际经济增速将会急剧降低,甚至可能出现名义GDP高增长、实际GDP零增长的可能。”说到这里,魏学敏及时打住了。

    直到二十多年后才会有人总结这段时期为“滞涨”,还有一位网红经济学家类比这一段时期为华国的“经济大萧条”。

    可是这时,“滞涨”还是美欧等国70年代的专属名词。

    你可真敢说,魏教授。希望你别受到太大影响吧。江奕叹了口气,这次火力太猛,魏教授暂时多做做研究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