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第5/5页)
人的南侵,甚至可以积蓄实力,北伐反击。 边荒位于淮河流域一带,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乃历代史家所推崇。依据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边荒的居民「荒人」发展出自己的军事力量,依附北朝或南朝,影响着整个天下的势力消长。而且,凭著作为南北贸易的交通枢纽,边荒从中获利自肥,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之余,也保障荒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属于自己的军事实力与良好的经济状况,边荒得以在如此战火不断的南北朝中,持续存在下去,直到大一统的帝国出现为止。 6.后记 正如引言中提及,本篇论文题目乃来源于对《边荒传说》的喜爱,在引言中,笔者甘冒写论文的大不讳:以一本小说的内容作为引文,旨在引起别人对于改编历史的武侠小说的兴趣,希望大家能够欣赏此类作品的创意。黄易能从史料不多的边荒历史中,写出像《边荒传说》中,浪漫而凄美的边荒集及众多性格独特的荒人,他的想象力及创意殊不简单。 本篇论文的结构不太完整,内容不太充实,归根究底,都源于两个问题:一是笔者对于南北朝后期史事的认识非常肤浅,导致引文大多是两晋到北魏及刘宋时的史料;二是可参考的书籍太少,主要是依靠逯耀东及陈金凤的著作而认识边荒的历史。姑勿论成绩如何,写毕此篇论文总算还了笔者的一个小小心愿。 [1]黃易:《邊荒傳說》(香港: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背頁簡介。 [2]司馬遷(前135-前90年):《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卷110,〈匈奴列傳〉,頁2212。 [3]班固(32-92年):《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卷94,〈匈奴傳〉,頁2798-2801。 [4]同上,頁2775-2776。 [5]蕭子顯(487-537年):《南齊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卷14,〈州郡志〉,頁194。 [6]沈約(441-513年):《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35,〈州郡志〉,頁1033。 [7]同上,卷64,〈何承天傳〉,頁1707。 [8]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東土圖書公司,2002),頁371。 [9]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頁13-14。 [10]同上,頁14。 [11]房玄齡(579-648年):《晉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卷101,〈劉元海載記〉,頁2273-2274。 [12]同上,卷4,〈惠帝紀〉,頁77。 [13]同上,卷59,〈汝南王亮等傳〉,頁1356。 [14]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數目其實不止16個,還有仇池、冉魏、西燕等。 [15]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頁396-400。 [16]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4。 [17]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頁16。 [18]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頁369。 [19]沈約:《宋書》,卷95,〈索虜傳〉,頁2330。 [20]劉淑芬(-年):《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423-424。 [21]魏收(506-572年):《魏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卷47,〈盧玄傳〉,頁855。 [22]同上,卷7,〈高祖紀〉,頁137。 [23]同上,卷53,〈李沖傳〉,頁978。 [24]沈約:《宋書》,卷95,〈索虜傳〉,頁2342-2343。 [25]蕭子顯:《南齊書》,卷47,〈王融傳〉,頁630。 [26]沈約:《宋書》,卷64,〈何承天傳〉,頁1707。 [27]同上,卷82,〈周朗傳〉,頁2095。 [28]同上,卷75,〈顏竣傳〉,頁1959。 [29]同上,卷85,〈謝莊傳〉,頁2168。 [30]同上,卷64,〈何承天傳〉,頁1707。。 [31]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頁18。 [32]酈道元:《水經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卷1,〈河水〉,頁2。 [33]同上,卷30,《淮水》,頁441-453。 [34]顧祖禹(1631-1692年):《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書店,1998),卷19,〈江南方輿紀要序〉,頁146。 [35]李燾(1115-1184年):《六朝通鑒博議》,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史評類,冊68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4),卷9,頁169。 [36]詳見參考資料。 [37]徐益堂:〈襄陽與壽春在南北戰爭中之地位〉,載《中國文化研究彙刊》(臺北:進學書局,1969),卷8,頁53。 [38]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頁80-102。 [39]蕭子顯:《南齊書》,卷14,〈州郡志〉,頁194。 [40]同上,卷57,〈魏虜傳〉,頁763。 [41]同上,卷26,〈陳顯達傳〉,頁357。 [42]同上,卷58,〈蠻傳〉,頁776。 [43]魏收:《魏書》,卷110,〈蠻傳〉,頁1911。 [44]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頁188-204。 [45]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土圖書公司,1999),頁175。 [46]房玄齡:《晉書》,卷112,〈苻健載記〉,頁2466。 [47]魏收:《魏書》,卷110,〈食貨志〉,頁2332。 [48]李百藥(565-648年):《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30,〈崔暹傳〉,頁405。 [49]有關交聘一詞,參考蔡宗憲:《中古前後的交聘與南北互動》(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50]李百藥:《北齊書》,卷21,〈高季式傳〉,頁297。 [51]同上,卷39,〈崔季舒傳〉,頁512。 [52]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卷8,〈侯安都傳〉,頁148。 [53]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73),卷16,〈張禝傳〉,頁272。 [54]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頁212-21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