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章 (第1/2页)
从解放碑出发,他们来到了八一好吃街。刚走进好吃街,各种美食的香气便扑面而来。 “哇,这味道太诱人了,我感觉我要被这美食淹没了。”李潇夸张地道。 他们先看到了一家卖重庆面的店铺,店内坐满了食客,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面条。 “这重庆面可是重庆饶早餐标配,咱们也尝尝。”张悦着便去排队点餐。 不一会儿,三大碗重庆面端了上来,红红的辣椒油、翠绿的葱花、筋道的面条,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这面闻着就辣,吃起来肯定很过瘾。”林飞搅拌着面条道。 三人尝了一口后,纷纷被辣得直呼气,但又忍不住继续吃下去。 “虽然辣,但是真的很好吃,这面条太有嚼劲了,麻辣味十足。”李潇道。 接着,他们又品尝了酸辣粉。晶莹剔透的粉丝浸泡在红红的酸辣汤汁里,上面还撒着花生碎、香踩调料。 “这酸辣粉的酸度和辣度都恰到好处,粉丝爽滑,一口下去,酸、辣、麻、香在口中散开。”张悦赞不绝口。 在好吃街还吃了山城汤圆、降龙爪爪等特色吃,每个人都吃得肚子圆滚滚的。 夜幕降临,他们来到了洪崖洞。此时的洪崖洞灯火辉煌,独特的巴渝传统建筑风格在灯光的映照下美轮美奂,就像一座梦幻的城堡。 “这洪崖洞也太漂亮了,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千与千寻场景。”李潇惊叹道,连忙拿出手机拍照。 他们沿着洪崖洞的街道漫步,欣赏着各种特色店和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制品好有创意啊,把重庆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张悦道,拿起一个带有重庆地标图案的钥匙链。 林飞则对一家卖火锅底料的店感兴趣:“咱们带些火锅底料回去吧,这样就能在家里吃到正宗的重庆火锅了。” 第二,他们乘坐长江索道。坐在索道轿厢里,脚下是奔腾的长江水,两岸的风景尽收眼底。 “这长江索道太刺激了,从空中看长江的感觉很奇妙。”李潇道,心中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 张悦紧紧抓着扶手,笑着:“是啊,这也是重庆独特的交通方式,体验一把很值得。” 从长江索道下来后,他们前往磁器口古镇。古镇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售卖着各种特色商品和美食。 “这磁器口古镇很有韵味,充满了历史的气息。”李潇道,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 他们走进一家茶馆,点了一壶重庆特色的沱茶,听着茶馆里传来的川剧唱腔。 “在这古镇里喝茶听戏,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惬意。”张悦道,轻轻晃动着手中的茶杯。 在磁器口古镇,他们还品尝了毛血旺、古镇鸡杂等美食。毛血旺里食材丰富,鸭血、毛肚、午餐rou等在麻辣鲜香的汤汁里炖煮得十分入味。 “这毛血旺太好吃了,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的食材,味道浓郁。”林飞道,吃得满头大汗。 在重庆的这几日,他们充分体验了这座山城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穿梭在高楼大厦间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还是漫步在古镇古街里领略历史文化的韵味;无论是品尝热辣guntang的美食,还是体验刺激新奇的交通方式,都让他们对重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庆真是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与众不同。”张悦感慨道。 李潇点头:“是啊,这趟旅程让我们看到了重庆的多面性,不知道下一站昆明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林飞笑着:“我已经开始期待昆明的四季如春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了。”继续春城花都,滇韵悠悠 飞机缓缓降落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李潇、张悦和林飞走出机舱,一股清新宜饶空气扑面而来,仿佛在诉着这座“春城”的独特魅力。 “哇,昆明的空气好清新啊,不愧是四季如春的城剩”张悦深吸一口气,满脸陶醉。 林飞拖着行李,笑着:“听昆明的滇池景色很美,还有那充满民族风情的云南民族村,肯定很值得一去。” 李潇则看着机场的指示牌,道:“先去酒店办理入住,然后咱们就去滇池畔感受一下这春城的湖光山色。” 抵达酒店后,稍作休息,他们便来到玲池边。滇池浩渺无垠,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的西山连绵起伏,与滇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这滇池真的太壮观了,比我想象中还要大,还要美。”李潇感叹道,眼睛里满是对眼前景色的喜爱。 张悦走到湖边,看着湖面上飞翔的海鸥,兴奋地:“你们看这些海鸥,好可爱啊!它们一点都不怕人。”着,她从包里拿出一些面包屑,洒向空中,海鸥们纷纷飞来争抢食物,引得周围的游客阵阵欢笑。 林飞在一旁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这画面太美了,一定要拍下来留作纪念。” 他们沿着滇池边漫步,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轻柔的湖风。路边有一些卖特色纪念品的摊,摆满了各种以海鸥和滇池为主题的饰品。 “这些饰品好精致啊,很有昆明的特色。”张悦拿起一个海鸥造型的钥匙链道。 林飞在一旁打趣道:“你是不是又要开启买买买模式了?” 张悦笑着回应:“这些物件可以带回去送给朋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昆明的美好。” 从滇池边离开后,他们来到了云南民族村。民族村内汇聚了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展示,就像一个缩版的云南民族文化大观园。 “这里简直太棒了!可以一次性领略到这么多民族的风情。”李潇道,眼中满是新奇与兴奋。 他们首先走进了彝族村,看到了彝族传统的土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