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不偏安_第九十二章 赵明诚的小翅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 赵明诚的小翅膀 (第1/2页)

    对于众人的反应,晏几道在出言举荐的时候早就猜到了,与大有深意的赵煦对视一眼后,继续说道。

    “不管诸位承不承认,本朝治水一事,余以为无人能出东坡之右了,其每任地方,必先工其水利,黄河决堤致徐州洪灾时更体现了东坡处理水灾的临机应变之能,面对需要依靠桀骜不驯之黄河的汴河,其定能一扫汴河水患,保两岸百姓安定。”

    这话看上去更像对苏东坡的过度吹捧,可实际上朝堂诸人还是比较能公正的看待其治水之能的,只是苏东坡的旧党身份与巨大名望让诸人有所忌惮,但一想到苏轼本身也不被旧党诸人所喜,也就不急于出头,俱都看向章淳。

    往常有关苏轼的言论,章淳都是立场鲜明,第一个跳出来怼苏轼,后来更是把苏轼贬往儋州安置,此举即使连新党都觉得太过了,可章淳还是这么干了,在众人眼里这就是他与苏轼有不共戴天之仇。

    可实际上呢,章淳真的有这么恨苏轼吗?恩怨起始无非是乌台诗案中章淳鼎力相助于苏轼,后来元祐年间章淳被贬岭南,苏辙几番为难,苏轼都袖手旁观,让章淳心里很不是滋味。

    由此可见,二人不过是政见不合导致的如老友吵架般,固执下的一种撒泼表现而已,只是这种表现放大到政治上就显得覆水难收了,后面即使章淳回过味来,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点在苏轼从海南北归写给章淳儿子章援的信里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二,至少苏轼与章淳是互相清楚对方心理的,其写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此时的章淳并没有如众人想象的那样第一时间就怒气冲冲的上前驳斥,反而神态安详一语不发,整个人非常松弛,仿佛卸掉了什么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解脱后飞升得道的感觉。

    章淳不出言,其实苏轼北归汴京此事基本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则在官家那里。

    在列的宰辅,许将、黄履、曾布与苏轼一无往日旧怨,二无党争关系,自然没必要得罪大文豪被后世人唾骂。

    而蔡卞先前在赵煦面前屡次失分,此时自然不会轻易出言,而是在殿下悄悄观察赵煦的神色。

    当蔡卞发现赵煦竟有一丝笑意的时候,他知道,这事八成赵煦使提前知情的,这朝堂议论不过是走个流程,让大家消化消化而已。

    毕竟北宋的治水官员又不是什么好差事,也就比贬谪好上一些,不仅事务繁杂,还是采取的终身责任制,也就是说,治水官员即使离任,一旦发生相关的水情负有责任的话,依然会严肃追究,处罚非常的重,所以治水官员在北宋并不受士大夫的追捧,甚至有辞而不受的现象。

    再加上章淳这个众所周知的苏轼头号恶人推手都不发声,他蔡卞又何苦恶了苏轼,自讨没趣呢,于是也就默不作声。

    面对百官如此反应,这让赵煦是相当的满意,本以为会遇到章淳等人的大力反对,他还做好了亮明底牌的准备,可没想到此事就这么轻易的要定下了。

    “既然诸卿也没意见,那就拟诏吧,苏轼身居儋州,短时间难以抵达,就先由郭卿兼着吧,务必扫除弊政,不让汴河水患导致民怨沸腾。”

    郭知章随即出列应下此差使,而赵明诚扫视了一圈紫宸殿内依然群情汹涌却不敢言的众臣,晏几道微不可察的撇了撇嘴角,如此情况早在之前他去汴京日报找赵明诚达成交易后就预料到了。

    让晏几道推举郏亶与苏轼,以及提前上书赵煦做好他的思想工作,都是赵明诚一手策划,包括晏几道的上书内容,也是赵明诚亲自把关。

    赵明诚这些天被赵父耳提面授了不少官场政治学,开窍了不少,看了不少官场厚黑学著作。在上书中,赵明诚借晏几道之口,只提及了三个问题,就将赵煦说服了。

    一是无强大外敌的新党如今已面临四分五裂之势,如司马光死后的元祐朝局分为洛、朔、蜀三党一样,新党如今已有蔡党、章党之说,一个内部斗争的新党是不足以实现陛下的内心抱负,而苏轼这枚钉子可以让新党重新抱团,继续锐利进取。

    二是制科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