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六章 这哪是休假? (第1/1页)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正文卷第一百五十六章这哪是休假?欺生这个现象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很普遍。 尤其是演艺圈! 当年刘岩拍《人间蒸发》,明明只有八场戏,每次赶到剧组,都要等五六个小时才拍她… 为什么? 你不红呗! 在娱乐圈里,不红就是原罪。 经典名言;难怪你红不起来! 好莱坞也欺生的,你想想摄影师诶,直接就被开除了。 “那我怎么办?” “我打个电话让龍叔在剧组多照顾你一下吧!” “别…” 沈林放下手机,奇怪问:“怎么了?” 张老师有点尴尬:“都说成龍挺风流的…” 沈林不以为然:“不至于的,他又不缺女人!” “再说,他要照顾你很简单,片场安排你跟成家班坐在一块,让导演组知道你是他的人就行了!” “…他这么厉害?” “废话,《尖峰时刻》系列他是绝对核心人物…”沈林拨通号码,拜托了一下成龍… 是这样的,《尖峰时刻3》,成龍的片酬是2000万美金再加15%的全球票房分红,另外还有dvd和录像带的销量分成… 这个是绝对核心才能拿到的收益。 搞定这个事,服务员上菜,张老师忽然问他:“我下一部戏是《新宿事件》,听说英皇找过你?” “…是找过,但我对这个故事没啥兴趣,我也不适合演底层人物!” “也对…” 《新宿事件》… 沈林依稀记得这电影女主角好像是徐才人和范小爷吧? 难道是蝴蝶效应? 好吧,实情是博纳在开机前一个星期把张婧初换了,换成了范小爷… 这几年范小爷杀疯了,《新宿事件》挤掉张婧初,《新少林寺》挤掉李莲花… 沈林忽然想起什么,叮嘱一句:“你要是想拿金像奖,尽量跟许安华、陈可欣他们合作,想拿金马奖,尽量跟台湾新浪潮那帮人合作,别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乱接戏!” “我没乱接戏啊…” “我就这么一说。” “…坏猴子不想拿奖?” 沈林摇头:“暂时的目标没有拿奖选项,就算拿奖针对也是百花奖…” 也不能说大林子没有拿奖的想法。 做演员嘛,除了观众认可,业界前辈认可也很重要! 否则,以后自己粉丝跟人吹逼,都拿不出实绩——参考范小爷vs国际章,小范两获a级电影节影后,至少在成绩上超过了国际章。 但是,现阶段的电影奖项评奖,不太可能颁奖给他,毕竟他的偶像身份太重了。 除非他整一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或者《爱你,西蒙》… 这个牺牲太大了,还是算了。 …… 五月二十号,沈林去了一趟《蒙面歌王》,演唱了一首《dreamitpossible》,然后第一时间被认出来,陪着几个评委闲扯淡半小时。 基本都在问他为什么不写歌。 “写歌不是憋在家就能写出来的…创造类型歌手最痛苦的就是灵感枯竭!” “我现在还好,因为我觉得我还有进取心,在音乐方面还有野心,也还有方向,应该还能做几首不错的歌!” “《1982》这张专辑尝试了一下电音、嘻哈、慢摇滚还有流行加上鼓点…想验证一下北美最流行哪种曲风,结果《shapeofyou》和《fade》效果差不多…所以,我也不知道哪首代表流行。” “今年应该会出一张ep,大家放心,今年不会鸽了!” 当然,还有固定回答:为什么来《蒙面歌王》… “就觉得这个节目形式挺有意思的,蒙上面唱歌,谁也不认识我…” “你想多了,你一开口,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谁!” “但你们看不清我的脸啊,即便我表情狰狞,你们也会认为你为我很安静的唱歌…就感觉蛮有意思的…” 好久没上综艺了,感觉自己嘴都变拙了… …… 搞定这些,差不多应该滚蛋了,然后,宁昊打电话给他,拜托他帮忙宣传《大赢家》… “这不是中影的项目嘛?” “别这么说,都是华语电影…” “不是,问我是说我跑过去宣传会不会不合适?我压根没参演…” “但你是编剧之一啊!” 沈林愣了一下:“我是编剧?我怎么不知道?你别瞎写…你等会我,我去找你!” 《大赢家》分明是改编日苯电影《游戏永无结束时》,沈林只是买了改编权,压根没有任何贡献,怎么编剧一栏写上了他的名字? 到了坏猴子,黄播也在,直接来了一句“为了宣传呗!” “…但这个电影我完全没有参与啊!” “我跟韩董汇报项目的时候说了,这个项目是你提供的创意!” 沈林靠在沙发上,一脸生活如此艰难的表情… “我五月十号结束《孙策》拍摄,准备休息两星期,回了北京,拍了两广告,接了奥运歌曲任务,上了一档综艺…现在还要帮你宣传?好好的休假,比拍戏还忙!” 宁昊不好意思笑了笑:“《大赢家》也是坏猴子的作品嘛,你出面宣传一下,也是应该的…” 这要是微博多好,帮着转发一下,不费事更不费力… “随便吧…要宣传什么?” “你还有几天时间?” “…我后天就得动身去泰国,剧组前期堪景已经完成了,演员也都开始进组了…” “那就给你接几档专访吧?” “行…” 效率很快,当天晚上《看电影》就来了,沈林聊了两个小时,主要从类型片、商业片领域谈论中国电影未来趋向之类的,顺便宣传了一波《孙策》… 没完呢,第二天还接受了《电影世界》、《大众电影》还有《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 沈林当然尽心尽力。 “《大赢家》讲述的是一次演习,但只有主角把他当成真的任务执行,这种强烈的反差,戏剧矛盾、喜剧笑料很容易营造。” “也不算改编,来源是一个银行工作的朋友总抱怨他们要做各种演习工作,然后我们就想到了这个故事,但后来一想,好像在哪见过这个故事,一查,人家日苯早在1989年就拍过一部差不多类型的电影,叫《游戏永无结束时》…我们干脆买了版权…” “剧本写好,第一时间联系了黄博,他天然适合这个戏!” “黄博、徐争身上有很鲜明的喜剧特征,这两演员都有机会成为顶级的喜剧演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