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7章 函谷关毒士贾诩 (第2/2页)
学问也极高,成名极早。 这样的人,是不会真正看得起这个益州小吏出身的自己的。 与其屁颠屁颠儿的贴上去,让钟繇得一个“折节下交”的美名、去当宴席上的点缀,还不如自由自在地在自己营里呆着舒服一些呢! 顺带还能让宦官们对自己另眼相看,何乐而不为? 满天飞的凤凰,人家不带你玩儿,那凤凰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不如抓住地上的一只鸡,来的实在。 一夜无话,翌日依旧早早拔寨启程。 如此行进数日,便来至京师雒阳以西的函谷关前,却遭遇变故! “天作崤函,俾屏京宝”的函谷关,与潼关,都是险要关隘。 若要对比两座雄关,先要对它们有所了解。 函谷关的设立离不开潼关道。它西起长安,东至洛阳,全长300多公里,途中必经崤山附近的函谷。 此处“劣通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岸上柏林阴谷中,殆不见日。” 函谷关,并不是一直都在一个地方,它曾经三挪其窝。 秦设函谷关,西汉时期迁移,到了三国时期再迁。 现在的函谷关,东临洪溜涧,西依稠桑原,南接衡山,北塞黄河。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函谷关铭序》所云:“天作崤函,俾屏京宝,崇山回合,长河曲盘,岸奔巅蹙,谷抱溪斗,崖起重险,为秦东门,设险守关,作藩于京。” 崤山、黄河、衡山构成了函谷关立体天然防御屏障。 函谷关内。 其时已是申时末,天色渐晚。 落日余晖映耀在高大的城墙上,几名将领扶剑立于女墙后,遥看远处忙着安营扎寨的一千多兵马,却不是待文呈而归。 城墙上,一名身高近八尺,长的极其魁梧的军官道:“伯高兄,今夜真要劫营?” 此人也是历史留名的人物,叫做陈调。陈调原本是汉中郡从事,现在调至函谷关做了一名偏将。 而函谷关守将,唤作赵嵩,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华阳国志·卷十二》:义烈:主簿赵嵩,字伯高。南郑人也。义烈:陈调。 只见赵嵩低声回应道:“你我二人的前程,全凭宫里的诸位常侍们提拔,简拔之情岂能忘?昔日汉中张府君,待你我二人不薄,照拂之恩岂可不报?” 赵嵩狞笑道:“今日,既然劫掠宋常侍的仇家、羞辱张府君的恶贼尽皆在此,替宫里诸位中常侍报仇、替张府君出气的大好时机,怎能放过!” 原来,原本是南郑主薄的赵嵩,在汉中太守张固的资助下,花了八千多贯钱,向宫里买了这个函谷关守将的肥差! 如今洗劫宋典府邸的孙坚、敲诈张固的文呈二人,坐槛车途经函谷关。 作为有仇必报、有恩也必报的“义烈”的赵嵩、陈调二人,哪可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小黄门辛夷早就遣人向函谷关通禀了过关事宜,却被赵嵩以“天色已晚,今日办理不了通关文书”为由,把押送槛车的一行人,给堵在了关外! 陈调也是游侠性格,并不怕事,但怕处理不好此事,给以后留下祸患。 便开口问道:“夜袭朝廷禁军,还是金吾卫,此事还得仔细筹划筹划才好。免得事情闹大,宫里怪罪下来。” “二位将军。” 一位身长八尺,貌伟而庄,眉宇间有霸气的中年文士,捋着胡须开口道:“此事易尔!” 赵嵩见文士开口,侧身对那文士拱手一礼,恭恭敬敬地请教道:“还请贾先生教我!” “赵将军客气了。” 只听那文士胸有成竹地捋须说道:“诩有一计:夜半时分,将军派遣数十名军士,从侧面城墙上吊篮而下。随后摇旗呐喊,佯攻函谷关。” 陈调闻言大喜,接过话头道:“随后我函谷关点起大部兵马,杀出城外,一举冲到彼等军营之内!哈哈哈,到那时,大事可定!” 赵嵩也喜上眉梢,笑道:“黑夜之中,敌军来袭。我函谷关乃是京师屏障,岂可大意?事关京师安危,便是错杀一千,也是有功无过。哈哈哈,妙,妙啊!不愧是智计百出、谋略堪比张良陈平的贾诩贾文和先生!我赵嵩对先生,真心敬服。且受我一拜!” 说完,赵嵩对着贾诩躬身,行了一个大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