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六三章 兵不厌诈 (第1/2页)
柔然正值内外交困,还哪来的精力报仇? 且窦领与镇将陆延勾结,犯境寇边,对元魏而言性质堪称极其恶劣。若是太武帝时期,九成九会尽起大军,来个第十次北征。只灭窦伦部算什么? 可惜,就如一对难兄难弟,大魏此时不但是传柄移阼、继天立极之时,更逢内乱四起,国难当头之际。 所以,谁都腾不出手里,至多也就递递国书,打打嘴炮。 但李承志压力依旧很大。 但凡柔然的国书中提一句西海、提一句天雷,所谓的凉州遗部的谎言便不攻自破。 李承志在考虑,如何才能想办法,提前把消息截下来…… 除此外,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被李松一手覆灭的杜仑部,其实就是十数年之后,由胡太后亲自遣派特使,与元渊南北合击,平定六镇之乱的主力之一。 六镇还会不会再乱,李承志不敢保证。但他至少有把握,若真有那一天,李松完全可以反客为主,充当这个角色。 不多,只需给他两到三年的喘息之机。 再退一步,若是cao作得当,未必不能使李松举部迁到山南。 一想到富的流油的河南地,李承志就馋的想流口水……与西海相比,这才是名符其实的龙兴之地。 心中盘算着,李承志不知不觉就到了关衙。 罗鉴与元鸷也才入衙不久,都还未来得及拾掇,依旧满脸风尘。 看到李承志,元鸷连忙起身,脸上浮出一抹潮红,声音更是掷地有声:“属下幸不负大帅所期……” 数日前,他何曾想过,竟能生擒窦领? 柔然号称控弦之卒三百万,但能有个五六十万到顶到天了。而只杜仑部,就可征逾四万精骑,是名符其实的大部,整个柔然,这般大的部落也就十数个。 所以窦领这个部落大人,已有堪称汗王的资格了。而自太武帝驾崩之后至今六十年,如此胜绩,还是首次。元鸷怎可能不激动? 他本性憨实,也非自大之辈,故而深知:若非李承志运筹帷幄,他岂会立下如此大功? 故而除了敬畏,元鸷对李承志更有佩服。 “将军辛苦!” 李承志接过兵符,又拦住了做势欲拜的罗鉴,“有劳都督了!” 这话很是怪异。 按理说,他是六镇都督,是主,李承志远来是客。所以该是他罗鉴说这句话才对。 但莫说生恼,罗鉴连不舒服的念头都生不起来。 若非李承志,沃野早乱了,窦领更是早已侵入关内,抢的西三镇千里赤地,血流成河了。 更何况,陆延还欲挟元怿南投元怀…… 到时他罗鉴又会是如何下场? 便是不被问斩,至少也是一捋到底。 这只是其次。 若元怿真被罗延掳至梁州,于幼帝、于他罗氏而言,堪称霜上加雪…… 心中感慨万千,罗鉴重重的往下一拜:“郡公之深情厚义,罗某铭记于心,日后定有所报……” 定有所报……帮着我造你外甥的反么? 李承志暗中哂笑,不在意的回道:“尽臣子的本份罢了,都督言重……” 客气了几句,几人坐定,罗鉴又好奇的问道:“元县南提及,此次我沃野幸免于难,遗部助益良多。罗某感激不尽,欲当面拜谢。但又怕冒昧,故而可请郡公引荐?” 莫说罗鉴了,就连元鸷都突的就来了精神,眼中好似有光闪过。 李承志暗暗的叹了一口气。 李松啊李松,看看你给我惹出来的麻烦? 这凉州遗部是我李承志找来的,便是要谢,罗鉴也该是谢我李承志才对。此时非要喧宾夺主,也并非是罗鉴不知礼数。而是对这如同天降一般的凉州遗部怕是好奇到心都要炸了吧? 看看元鸷的表情就知道了:数日连灭杜仑十二部,攻克数百年屹立不倒的头曼城? 易地而处,若是换成镇军,更或是朝廷中军,若是无十万大军,想都不要想。 而李松才用了多少兵? 奖砲兵也算上,堪堪才六千。就算翻一翻,号称一万有余,又何止才是惊掉了一地眼球? 但凡是人,只要生出好奇之心,必会追根究地,试问白甲兵的秘密还能藏多久? “可惜啊,都督晚了一步:入关之后,我便令遗部退至关外,最迟明日,就会退出高阙,比干二城,令其予三十里外扎帐…… 某方才还想着提醒都督:若是镇骑还有余力,最好稍做歇息后就出关,尽早于关中驻守,以防夜长梦多!” 这么快? 罗鉴的好奇心更重了:这遗部怎就如李承志的家奴一般,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看这两个一般的欲言又止,急的如同猫挠一般,李承志呵呵一声:“二位莫要将那遗部想的如天兵下凡一般。也不怕二位知道:此次覆灭杜仑部,以遗部为主力不假。但若无我遣家臣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