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汹涌_第十七章 仁川条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仁川条约 (第2/2页)

定条约,以此为两国信守遵行之始,两国不得复变革之,永远信遵,以敦和好矣。为此,作约书二本,两国委任大臣各钤印,互相交付,以昭凭信。

    《仁川条约》的内容其实很久之前李存真和曹海涛就多次讨论过了。特别是曹海涛勘探北方海路,结交朝鲜骊兴闵氏之后李存真更是多次与之讨论。其中门道,曹海涛早就已经十分明了了。

    以李存真看来朝鲜君臣目光短浅,见识浅薄,根本就看不到其中的危险。以武力胁迫,然后使朝鲜签订条约则是李存真在北上抗清之前就已经和自己所有的“学生”反复讨论过多次的问题了。这就叫“架起几尊大炮,奴役一个国家。”因此,曹海涛上来就给了朝鲜军沉痛的一击,打得朝鲜人没有一点脾气。

    《仁川条约》从表面上看并没有过多地破坏朝鲜的主权。朝鲜本来就是大明的藩属国,在条约中明确承认这一点,对于朝鲜来说根本就不是羞辱。况且,通过条约,朝鲜大王由郡王上升为亲王,这不仅对于朝鲜大王是一大利好,对于朝鲜的臣民也是个好消息。况且还取消了朝鲜沉重的贡赋,更是会让朝鲜君臣欢欣鼓舞。

    至于驻军曹海涛则背地里告诉郑维城说:“这就是一个象征,所谓的三千人,其实三百人我们都不会派驻。说是驻军其实就是写给元首海国公看的。朝鲜与大明几百年的恩,当年倭人作乱,若不是神宗皇帝哪里还有朝鲜?”

    “是的,是的!”郑维城说道,“如此恩我朝鲜铭记在心。”

    “所以说,大明根本就没有吞并朝鲜的心思,故而无需担忧。再说了驻军六千人能把朝鲜怎么样?这无非就是给元首看的。给足了元首面子,自然也就不会驻军了。”

    “若如此,甚好!”郑维城回答。其实,在郑维城看来,六千兵马说是象征君臣名分其实是监视朝鲜,使朝鲜不得与满清来往。仔细盘算也能接受。

    曹海涛之所以看重皮埃尔,是因为皮埃尔那一番对货币的言语和李存真的理论很是相似。李存真当年说道:“只要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根本就不用在乎谁制定法律。”意思是,谁掌握了货币发行谁就掌握了一个国家,甚至国王都要心甘愿地听令。

    条约签订之后,郑维城带回去给李棩用印。李棩粗略看过之后,感觉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对“朝鲜亲王”一词,看得特别顺眼;对明朝承认朝鲜为华夏一支感到欢心鼓舞;取消朝鲜贡赋更是感激涕零。

    李棩说道:“大明果然是我父母之邦,旦其要求无有不许。”

    言罢,用印。

    十五后,曹海涛和马进宝率领的船队补充了必要物资,扬帆而去。

    听说明军走了,李棩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他一股瘫坐在椅子上,有气无力地说道:“彼船皆已退去,实为幸也!”

    宋时烈说道:“大明之船非敌船,下慎言。”

    李棩看了看宋时烈,不屑地轻哼了一声,说道:“也许吧……”

    二十天后,“坐天山大捷”的消息传到了汉城。朝鲜满堂皆惊。

    李棩颤抖着嘴唇问道:“皇上……皇上……真的……”

    “下!”郑维城、洪命夏、宋时烈等人异口同声地叫住了李棩。

    年轻的李棩被众人的喊声吓了一跳,立刻明白了过来,若是有人因此告知南京他竟然叫奴酋为皇上如何是好?忙改口说道:“奴酋顺治真的被摘了脑袋吗?这是真的吗?”

    急之下,李棩竟然直白地问出,没有使用敬语。

    使者一愣,忙说道:“下,此事千真万确。大明元首海国公以四万兵在坐天山大破清军二十万。据说所用之计为‘乾坤一掷’。不仅阵斩顺治,而且阬杀满洲、蒙古士兵,就连不愿听令的汉兵也不放过。前后多达四万余人,杀得血流成河,尸籍如山。”

    朝鲜满堂雅雀无神,针落可闻。在朝鲜君臣看来,李存真简直就是白起出世,黄巢再生。

    “乾坤一掷……哎呀……哎呀……阿一宫si桑内达!这是什么计谋,予未尝闻也。”李棩吓得一股坐在椅子上,发白地双唇颤抖着说道:“左议政,左议政,几前明使前来……予可否怠慢明使乎?”

    郑维城赶快回答:“下待明使如君父,明使请求无不应,谦卑恳切,天地可鉴。”

    “太好了,太好了,予未失计较也。”转而李棩一拍大腿,恨恨地说道,“可恨未尝极尽谦恭之能事!至为遗憾!”

    洪命夏赶忙说道:“下勿忧,元首心宽广,能装下天高海阔,未尝为怨。”

    “快,快,快遣使祝贺!”李棩声嘶力竭地叫喊道。

    宋时烈赶忙上前一步说道:“微臣不才愿书贺表。”

    “好,好!宋大儒正是合适人选!”

    洪重普上前一步说道:“微臣原为使者,替下往南京一行。”

    “好,好,准了,准了,全准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