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既是考验,也是馈赠! (第1/2页)
西游之开局拒绝大闹天宫正文第一千零二十八章既是考验,也是馈赠!红日和龙波来到了第五重天之后。 见到了这里的天柱。 化乐天王。 二人一开始就被这个人身上所散发出的逼格所折服。 甚至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恐惧。 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能够通过第五重天的考验。 都被化作天王身上所展现出的气质。 蛰伏并且深深震撼。 但是他们两个不知道的事。 第五重天的天主看似逼格很高。 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神通。 他的身上唯一的能力就是瞬移。 他身上之所以有如此高的逼格。 就是因为在长久的岁月之中,自己练出来的。 若是没有这样的逼格,恐怕他早就被人打死了。 而他自己也十分的郁闷。 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佛陀斩断自己的寓言所诞生的。 其他的五重天天柱。 都是由于佛陀自身的欲念所演化出来的! 但是第五重天则是有些不一样的。 第五重天是秉承着佛陀的善念而生。 在这片天地之中是一片真正的乐土。 这里的人有着庞大的身躯,强大的神通。 和漫长的寿命。 但是作为天主的他。 这并没有继承这些东西。 他所拥有的。 只有来自于佛陀本身的瞬移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没有办法的他只能选择增加自己的逼格。 从气势上来镇压自己的对手。 这是为什么他一开始就能凭借自己身上的逼格,将红日和龙波,两个久经沙场的人给唬的一愣一愣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 这第五重天的考验也并不来自于他。 第五重天的考验,实际上就在红日和龙波所在的温泉之中。 这泉水乃是由于佛陀强大的生机凝聚成实体所化成的。 这泉水本身可以修复任何伤害。 哪怕是被大道所伤,仍然可以修复。 红日和龙波被天人带到这里。 他们第1次进入这片泉水,就被这里深深的震撼了。 因为这样的泉水放到外界。 必然是会引起各大派之间血战的血河之宝。 而这两个人万万想不到的是。 就在他们跨入温泉的瞬间。 就来到了一处神奇的空间。 这空间上存放着佛陀自己留下的虚影。 这应该是佛陀在丈六菩提之下,悟道时所留下的虚影。 这是佛陀本尊所留下的! 他口中的道则是无上大道。 这来自于他那个时代的无上秘术。 但是龙波却并没有听懂佛陀口中所讲的东西。 这是一种名为观法的大神通。 这种神通十分的神奇。 并没有多大的攻击力。 但是它本身的威力却并不小。 它是天道所衍生出的一种神通。 能够跳出世界看本质的一种神通。 人的眼睛总会被无数的事物所迷惑。 即便是修行神通的修士。 只会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所迷惑,自己的眼睛。 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出自己眼前的情况。 但是关法则是不同的。 关法本身是能够跳出事情的事件而看清事情的本质。 这种神通是十分强大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神通本身对于人是有要求的。 这种神通是要求人的内心毫无波澜。 并且没有任何杂念。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所有的事情。 要无牵挂才能事事牵挂。 但是龙波这个人的内心有着十分强大的执念。 他的第三重天被困了,十几万年。 就是想要回到天外天世界看自己的宗门。 想要继续守护自己的宗门。 而十几万年以来,他的执念从来没有减弱过。 所以他根本就听不懂佛陀如今所讲的东西。 他的内心直接一天不消散,便无法听懂这门神通。 红日则是听得津津有味。 他游历天外天世界的时候,便是听说过这门法门。 不过他并没有真正见过这种神通。 因为距离佛陀的时代已经太过于遥远。 至少也有几十万年的时间。 真正的关法是什么样的,早已经没有人见过。 所以佛道之中也衍生出了无数种解释关法的法门。 光是红日自己知道的就有很多种。 他们各有各的道理。 也曾经尝试着说服其他人。 可是他们都失败了。 他们都没有能力去说服其他人。 他们都坚持着各自的意见。 他们谁都说服不了谁。 最后也只能是各门派相互独立。 每种法门相互不连通。 各自都说各自的理由。 而如今红日听见的则是最原始的对于关法的理解。 佛陀本人对于观法的创始理解。 这样的机缘不是人人都有的。 所以红日便是抓紧的时间聆听着这样的教诲。 佛陀口中仍然吟诵着古老的经文。 这些新闻穿越了数十万年的时空,传到了红日的耳朵里。 “一念三千之观念、一心三观之观法,皆纳于妙法莲华经五字;妙法莲华经五字,又纳于我等之一心矣” 佛陀口中吟诵着这句话。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 可是实则击中了红日内心深处。 红日听了这句话,内心深处就像是惊涛骇浪一般。 被掀起了无上波澜。 这是佛陀本人对于道的理解。 一心是指所观之境的众生之心,三观是谓能观之智,亦即观察众生日常所起的一念心中,空、假、中三谛圆融相即而具足。 别教是先修空观,断见思惑,证空谛之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而知假谛无量法门;其后修中道观,断无明惑,而证中道之理。如此次第观察空、假、中三谛,故谓次第三观。 但是佛陀的道确实有些不同的。 佛陀的道是直接修行三观。 无修行时间之隔,证中道之理又无空间之隔,一境之上,三谛相即。 三观亦圆融于一心,故谓圆融三观。 于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