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第2/2页)
经不太热了,就拦着李治,别喝了,都凉了,怪腥的…… 一面高声叫守在门外的宫人进来。 结果,王内侍亲自屁颠屁颠跑进来了。 吴诩愣了一下,然后很客气地道:麻烦王翁为圣人弄份膳食过来…… 是。王内侍忙应了。 两……两份。勉强把点心咽下去的李小九陛下,比了个‘v’字手势,表示再给吴诩准备一份。 王内侍心领神会,忙答应不迭,极快地退了出去。 吴诩看李小九被噎得难受,忙从水壶里倒了一碗清水给他。 慢点吃吧……以后事情再忙,也要记得吃饭,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 革命?李治莫名其妙。 行了、行了……别纠结革命不革命的了,你的身体最重要了!吴诩忙岔开话题,道:朝政的事,有长孙相公顶着也没有什么不好,我记得先帝为你选的辅政大臣可不止长孙相公和褚相公两人,你可不要厚此薄彼啊…… 吴诩的暗示,李治很快就心领神会了,如今朝中上下虽然都震慑于长孙无忌的权威,可还有一个人是完全可以跟他抗衡的,偏偏那个人总是明哲保身,不肯出头…… 看来,他得想办法推那人一把才行…… 吴诩看李治若有所思的样子,不由点点头。 帝王御下之术,可是博大精深的哟…… 永徽四年四月,李小九陛下下诏加授绛州刺史、徐王李元礼为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绩为司空。 之后,在六月先帝的忌辰,李小九陛下依例拜祭太庙和昭陵之后,特地上了凌烟阁,看了一回二十四功臣的画像,最后看到英国公李绩的时候,李小九陛下表示要为他重新画像,并亲自作序。
之后,李小九陛下先后数次在两仪殿召见李绩,追忆了一番李勣为东宫旧属时的往事,重提太宗提拔他的本意,提醒他记得自己的责任。 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故知知哲之明,所寄斯重! 老臣惶恐。李绩这回可是真惶恐了。 永徽初年,他坚决不肯接受左仆射的官位,其实就是不愿意跟长孙无忌对上。现在圣人忽然对他大力提拔,这司马昭之心他岂能不知! 但李绩只能装糊涂。 圣人对老臣的厚爱,老臣万死难保,这功臣像……如果单独只对他的画像进行装饰,岂不是有违他低调的风格么? 不料,李治对李绩的溢美之辞像是不要钱似的,茂德旧臣,惟公而已,丹青永饰,方能昭显爱卿的功绩…… 李绩听得冷汗都要下来了。 什么‘惟公而已’,圣人这是要把长孙相公这个首辅放在哪里? 好在这种私下召见重臣会面的场合,只有起居郎会把李小九陛下的话记下来,一时半会儿也不会传到长孙相公耳朵里。 不过,李小九陛下显然不会只满足于对李绩一个人发出示好的信号。 在吴诩的提示下,李治在某日大朝上又发表了一次重要言论,希望朝中大臣能够尽忠职守,畅所欲言,不要让他这个圣人每次上朝都像是木偶一样,坐在堂上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 天下难道真的安稳得连进言的人都没有了吗?! 还是说,众卿连一句实话也不想对他这个圣人说吗?! 朝臣们被年轻的圣人一席言辞激烈的质问给惊呆了,而那天偏偏长孙相公因病没有上朝,一干文武都面面相觑都不敢吱声。 也不知这天下朝之后,太尉大人的府上是不是要被人踏平了。 朝堂上形势莫测,后宫也风云又起。 自皇长子李忠被册封为东宫后,王皇后在宫中的权威也渐涨,她听从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提议,一面继续笼络吴诩,一面大力提拔自己挑中的几个良家子出身的宝林,在李治面前为她们请封,或为美人,或为才人不等,试图继续分萧淑妃之宠。 但萧淑妃也不是吃素的,又在后宫经营多年,她着力拉拢徐婕妤、郑婕妤等人,也向李小九陛下请封,一时半会儿也没落在下风。 而太子的生母刘婕妤反而被两边的人抛开了一边,成了隐形人,最后还是吴诩提醒李治,李治才想起这个人来。 继吴诩生子被册封为昭仪之后,李小九陛下又一次为后宫诸妃集体升职,加封了皇太子生母刘氏为妃,封徐婕妤为昭容,其他宫妃都在原位份基础上加升一级。 这下,吴诩从才人一下子连跳数级成了昭仪这件事就不再显眼了,反而是萧淑妃成了萧贵妃,地位直逼王皇后,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作者有话要说:宫斗什么的小吴同学真的不擅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