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六章 减免重赋 (第2/2页)
南百姓会拉金子,而是他们参与进入商业流通之中,更多种植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 这才能交得起重赋。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江南重赋其实有一定的商业税的性质。而今加征商税,其中有重复征收的嫌疑。加重了江南底层百姓的负担。 第二个原因,以江南棉布,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大宗货物的赋税,最少在一千多万两上下。 这还是将大量偷税逃税算进去了。 毕竟朱祁镇很清楚,以大明朝廷的行政能力,能将这一条产业链之中,百分之三四十的税征收上来,就是一件好事。 更多的,想都不要想了。 这一千多万两的赋税征收,对大明财政的缓解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朝廷要加征的是整个天下赋税,并不是仅仅是江南的赋税。 即便是江南富饶甲天下,但也不可能将一江南的商税胜过天下的商税,比如辽东大木,漠南漠南的马税,北方的煤,广东的糖,等等,这些一项能征收上来一二百万两白银,加起来也不下于江南的赋税了。 这个时候,朱祁镇就发现一个问题。 似乎赋税收的有点多了。 是的。 赋税有一点多。 多的也不是一点半点。 之前计 算过朝廷的收入,田税在二千六百万两上下,是朝廷最大项收入,其余的其他关税,盐税,茶税等有一千五百万两上下,再加上少府收入,应该是超过五千万两的。 这五千万两之中,一千多万两要分给地方财政,一千万两上下,要给军费,剩下百官俸禄等等,宫廷等等,大概能结余几百万两,一旦有大灾,减免地方赋税,二千六百万两的田税就收不齐了。还有额外有赈灾,就会出现赤字。 而今已经赤字好几年了。 家底快空了。 但是三千万两的商税却也太多了。 朝廷手中的钱多一点是好事,但是朱祁镇并不觉得朝廷手中钱是越多越好的。首先大量货币集中在朝廷手中,这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要知道大明货币盘子,即便朱祁镇一直发行货币,货币总量也不过是三四个亿,这已经是银币加铜钱,加黄金,加发行银票了。 大明每年赋税都要有亿万两级别,有些太多了。会不会引起钱荒。 其次,一次性征这么多的税,会不会对大明的经济生态有极大的摧残。 朱祁镇想明白这一点,就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 按理说,要钱难,想不要钱还不简单,免掉几项专卖的大宗货物不就行了。 但是朱祁镇却不愿意这样做。 这种十几项大宗商品专卖制度,本质上是为商品税颁布的先声。看似专卖,其实朝廷就卖引而已。 如果这种专卖实行时间长了,朱祁镇就会合并,将各种种类的引税,合并为一,就是商税,或者说商品税。 朱祁镇从来不觉得,将大明银两囤积在国库之中,就是一个好办法。 所以他对大明财政的要求从来是,能支撑大明运行之外,略有结余就行了。 毕竟这个时代的金融环境并不理想,朝廷想要借钱也没有地方借,故而每年结余一点下来,作为不时之需也是非常必要的。 商品税不能动,朱祁镇的心中就在酝酿一项减税计划。 比如裁撤各路内河关卡,免去征税的任务,反而加强稽查商税的任务。凡是各府县都要加强之一点。 如果没有严厉的稽查,这些商人估计谁也不想去卖引。 此刻不过是从江南重赋开始而已。 不过朱祁镇很有分寸,在商税没有征收上来之前,这个减免江南重赋的话,不过是一根挂在驴头上的红萝卜而已。 至于能不能吃到嘴里,要看他们怎么做了。 只是朱祁镇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士绅对减免江南重赋的态度太过积极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