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二章 非常可乐 (第2/2页)
一百五十万啊!这在这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天文数字。 一千五百亩地,一亩地一千块钱,别忘了这可是荒地,老人家还真是没有手下留情。 不过这对于叶麟来说真的无所谓,作为一名从后世过来的人,叶麟可是知道这有多便宜。 但就是这么便宜,却没有人买,其实很正常,这个便宜只是相对的,一千块钱买一亩地,如果靠种地的话,估计二十年都收不回来成本。 这还不包括人工,种子这些费用,如果把所有的费用都加起来,可能三十年都收不回。 所以是没有人会去买的,再说了,这个年代有那么多荒地,只要开出来就可以种,谁没事去买土地啊! 也就叶麟这样的二百五才会去买。 没有人看出来这土地的价值,但是有人看出来了,那就是老人家,要不然他也不可能一千块钱卖给叶麟一亩。 好像知道这个价格叶麟也会买似的,叶麟也确实买了,真金白银的一百五十万交给了国家土地委员会。 拿着使用证以后,叶麟感觉到神清气爽,感觉到像吃了人参果似的。 这可是一千五百亩地啊!虽然是在郊区。 其实刚开始叶麟没打算买这么多的,只是建一家方便面厂而已可是想了想光建一家方便面厂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 所以想来想去,叶麟准备建一家食品厂,食品厂可就不止方便面了,各种各样的小零食,饮料什么的,这都属于食品。 一九七九年,也就是今年,可口可乐进人国内市场,当然,进人得有些周折。 因为这种饮料曾长期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国内老百姓,只在电影里见过可口可乐,而电影里的可口可乐又总和米国兵联系在起。 朝鲜战争之后,可口可乐的形象已经不单是饮料那么简单了。 当时的国内还不可能接受可口可乐这个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时任中粮油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的张建华建议,将可乐引人国内,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李强表示同意。 根据中粮总公司的安排,在香江五丰行的协助下,首批三千箱瓶装可口可乐于一九七九年底由香江发往帝都。 可就算是这样,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 这座位于建国门附近的友谊商店,在后世对于普通国人已经没有任何神秘可言,但是在这个年代还是特别神秘。 就算是在后世,在友谊商店的一角还可以买到可口可乐。 不但如此,可口可乐的价格还不低,一瓶就要四毛钱,也就是说,喝一瓶可口可乐,就是普通家庭两个人一天的伙食。 但在计划经济年代,友谊商店就是奢侈品的象征。 从一九七九年起,可口可乐只能在友谊商店和涉外的旅游宾馆卖,这是国家提出的条件。 不过也不是没有国人喝过这种洋饮料,手里外汇券多的,可以用外汇券买,不过不能多买,这是有限制的。 说白了主要还是太少,三千箱可口可乐够干嘛的,虽然这只是第一批,但不要忘了,这可是用船运输,从米国到国内,辗辗转转没有两三个月根本到不了。 是的,叶麟也要做可乐,对于叶麟来说,做可乐并没有什么困难的,现在就是差一个名字。 所以想来想去,叶麟准备把非常可乐的名字拿来用。 只是这样的话,就有点对不起娃哈哈了,要知道非常可乐可是娃哈哈生产的,只是没有走出来。 而且叶麟之所以用这个名字,也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一旦做可乐,估计娃哈哈也就不会做了。 到时候不要说娃哈哈,估计可口可乐在国内也找不到了,甚至说任何可乐都可能找不到。 叶麟之所以有这个自信,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说白了就是市场占领的问题。 等可口可乐允许全面销售的时候,叶麟的可乐可能已经在全国铺开了,这个时候,可口可乐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干瞪眼。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后面叶麟也会做各种各样的饮料,食品,他不但要做大也要做强,虽然他知道这并不容易,但不做永远不知道行不行。 叶麟有资金,有技术,如果还不敢做,那人家一穷二白是怎么做出来的。 。。。。。。 PS: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以后加更看头一天的成绩,头一天的成绩好,第二天就加更一到两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