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三章:廉颇之孙 (第1/1页)
青豚喝骂道:“汝这厮,惯会溜须拍马!” 左车也不回话,只是乐呵呵的笑着。 青豚苦笑着摇摇头,这厮惯会揣摩人心,若不是其忠心耿耿,青豚早就冷置这厮了。 见到左车还是一副笑嘻嘻的模样,其徉怒道:“孤所说的汝都记下了吗?” 左车恢复了正行,沉声道:“君上放心,臣都记下了,这钱币的边缘与正反两面的轮廓上,臣都会涉及出突起状的小点,以防有人投机取巧。” 青豚点点头,自顾自的去了。 身后,左车高声道:“微臣恭送君上!” 这厮! 青豚摇头,这溜须拍马的毛病,也不知道收敛了! …… 黄河岸边,一行大船正在劈波斩浪,足有十余艘大船上打着鲜艳的“赵”字大旗。 船只都吃水很深,可见都是载着重货的船只。 船头,一个个七分红三分蓝色衣甲的赵国士卒,林立在大船上。 天下战乱数百年,各地盗匪并不少。 不远处的大野泽里,更是有一伙从盗跖时期就盘踞的盗贼活动。 代王援助魏国数万石粮草,这可是倾尽代赵之力了,万万不可让盗匪夺取了。 因此,代王命令廉颇将军之孙廉悼,护送粮草南下。 代国多山,但是离黄河却是不远。 因此运送粮草的大车,到了黄河岸边的时候,就转乘船只,顺着黄河朝魏地而去。 魏国正在天下之中,这个时期雨水甚是充沛,因此,魏国境内河道纵横,水运发达,算得上是鱼米之乡。 廉悼进入黄河已经三天了,算算时间,离魏国都城大梁也不远了。 船队顺河逆行到了魏国长城处,折道向东,顺着大河最南方的那条分支,顺流而下,这船速就快了起来。 不过是半日光景,就到了宅阳那里。 船只靠了岸。 赵国的探子已经查明了,新封的华阳侯在宅阳这里开凿出了水道,沿着河流南下,就能到达贾鲁河。 而贾鲁河的前端,有一条支流却是离华阳不远,不过是几十里的路程罢了。 廉悼一进市丘范围,华军就得到了消息,军中探子快马加鞭,将赵国船只到来的消息送到了华阳。 赵军行进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传送到了青豚的案头上。 而赵国代王援助自己粮草的消息,早就被代王知会过来了。 青豚掐准了时间,在廉悼到达码头的那一刻,也赶了过去。 廉悼还没有下船,就见到大量的华军赶到了码头上。 为首一个年轻的不像话的男子,身穿一件冕服,头戴九旒冠,腰佩玉环,当真是谦谦君子。 不用外人介绍,廉悼就知道当面的必然是华国子侯夏青了。 廉悼大踏步的上前,深辑及地,道:“外臣廉悼见过华侯!” 青豚哈哈一笑,道:“廉将军快快请起,将军伟岸异常,当的是一表人才!” 廉悼自谦两句,起了身。 青豚道:“此番魏国遭灾,致使灾民遍地,吾华国虽然收拢灾民,但是这粮草不足的困境,却是压得寡人喘不过气来。 幸得代王相救,孤感激不尽!” 廉悼道:“君子言重了,三晋本为一体,吾等自当携手与共,此前暴秦东征,侵略魏国,王上本欲发兵相助,奈何代国旧岁刚败与秦国之手,国内民众稍有怨腾。 是以,吾王不得不先行安稳国内。 此次魏国遭了灾,吾王又岂会袖手旁观!” 青豚大赞道:“赵王仁义,孤感激不尽,将军返回后一定要替寡人多多谢过赵王!” 廉悼大喜! 青豚的意思,其听得明白,按照道理来讲,赵国早已被秦国攻破,代王逃到代地后,重熟旗帜。 列国更是以代王相称。 青豚却是一反常态,仍然用赵王来称呼代王。 这话里的意思,可就值得说道了。 青豚这是在暗示,其只承认代王乃是赵地的王上,至于秦国占据的赵地,乃是不义的,不被青豚承认的。 廉悼明白,莫看这只是口头上的说法,但是却是有着大用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 秦王可是扶持了几个赵地的高官,俨然是一副欲要将赵地完整吞入肚中的架势。 有了青豚的公开承认,对于统领赵地,代王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先机! 廉悼慌忙拜谢。 青豚道:“将军若是不弃,不若与寡人共乘一车?” “固所愿不敢请耳!” 廉悼跟随青豚登上车驾。 两人站在车里,朝华阳而去。 车声粼粼。 青豚道:“不知廉将军与信平君廉颇廉老将军,乃是什么关系?” 廉悼苦笑道:“正是外臣大父。” “廉将军竟然是信平君之孙!” 青豚连忙拱手道:“失敬失敬!寡人并不知道将军乃是廉老将军之孙,先前多有怠慢了!” 青豚的态度,让廉悼很是满意。 世人常说廉颇忠义一生,临老了却是叛国投奔他地,最终老死楚国。 代王的父亲,赵悼襄王昏聩,猜忌廉颇,有了杀廉颇之心。 廉颇受信陵君被魏王猜忌,投奔赵国避难的影响,投奔魏国避难。 后来又去了楚国,避难与楚都寿春。 廉颇本以为赵王待到时局不对时,会想起自己,重新启用他。 哪知道这一等,就是遥遥无期。 最终,廉颇客死异乡,老死在了寿春。 廉颇临死前,告诉廉家人,不可在外地为官,一定要等候赵王的召唤。 哪知道直到悼襄王父子败亡了赵国,这封召唤,都不曾等来。 赵国破灭后,代王赵嘉在宗族大臣的护佑下,投奔代地,复了赵国。 赵嘉果然与父兄并不一样,其浦一登位,就签发王令,召唤廉家人回归赵国。 就这样廉悼成了代国将军。 此时听闻青豚肯定自己大父的功绩,廉悼感激涕零。 这是大父到死都没有等来的告慰啊! 廉悼声音有了几许哽咽,其用变了腔调的声音说道: “君子之语,外臣铭记于心。” 其道:“君子起于行伍,乃是不可多得的良将,大父虽然含冤致死,但是能够得到君子的赞誉,倒也不枉人世间走上这么一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