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2/2页)
“把倭国这些事定下,百济的事也就大体稳定了,我走之前再和刘仁轨谈一次。” 要想稳定局面,归根到底,还是人和钱粮。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真正有地方治理经验的人,也会从这些本质方面入手。 又安排了一些事务细节,苏大为的神思,不由想到大唐的税制上。 大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授田按户口,一个家庭的人数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同时授田是有年限的,一个男性农民从成丁十八岁那年从国家那里分到土地,到六十岁那年必须再把土地还给国家,只享有四十二年的使用权。 农民耕种的田地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继承,叫永业田,另一类不能继承,叫口分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准买卖和抵押。 如果能严格按这种制度执行下去,大唐的土地兼并不会来得那样快。 可惜,到李治朝中后期,这些制度逐渐废弛。 现在苏大为在倭国和百济实行的土地制度,其实也是唐制。 土地归属国家,国家分配田给农人种。 按大唐租庸调制,四十税一。 每八十亩口分田仅需要缴纳粟八十石。 到年限或死亡后,土地回归国家,重新进入分配。 任何制度,到了中后期,被人钻空子或者废弛,都是必然的。 不过苏大为也没想帮着倭人建立什么万世之法。 他需要的,只是有这么一个稳定的后方,替自己源源不断提供钱粮和兵源。 稳定就好。 话说回来,其实这种农耕的生产力,爆兵能力其实是有限的。 比如汉武帝时为了打匈奴,天下户口减半。 也只有大唐比较奇葩,以远低于汉的人口,打下远迈两汉的广袤疆域,而且对国内的生产生活,还好像没什么影响。 反而越打越强盛,打出个盛世帝国,令四方蛮夷来朝拜。 现在苏大为自己有了掌握一国,从基础做起的经验,也稍稍能窥得一些门道。 以大唐如今的疆域和战事,单以农业人口,是远远不足以支撑的。 这一切,其实要归功到唐初。 唐初太宗李世民实行的其实是以军事胜利掠夺财物,再以战争红利,反哺大唐的农业和民生。 只不过这种掠夺方式,到了李治朝,已经越来越难持续了。 打仗越来越变成一种花钱的无底洞,而不是赚钱的生意。 早在大唐对土地的征服慢下来以前,唐朝府兵的待遇,已经直线下滑。 府兵制越来越难维系了。 摇摇头,将这一切抛开,苏大为最后向苏庆节和高大龙、周良道:“我这次回去,是陛下急召,但是陛下并没有别的旨意,所以像狮子你,暂时还得在都督府,如果想家了,有合适的人选接替,我再想办法帮你调回去。 周二哥,还有大龙也是。” “这些我们都知道,你放心吧。” “其实这次在百济,我除了替大勇报仇,还有几件事没有完成,可能这次也来不及做了。” 苏大为突然叹了口气。 “何事?” 苏庆节好奇的向他看过来。 “还记得之前俘虏的那名扶余王族吗?他提起过关于百济龙脉的事,我一直想一探究竟,可惜直到今日也没有时间成行。” 苏大为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除了龙脉之事,还有神道。” “神道教?他们已经是昨日黄花,怕他们做甚,再说现在与你达成协议,就更不用怕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苏大为摇摇头,有些心事重重的道:“天之丛云,三神器,这些又能追溯到徐福的身上。昔年徐福东隐,归于倭国九州,这又牵扯出那些圣卵。 这里面,我有一种感觉,似乎有某种牵连。 可是我现在手里掌握的信息不多,现在也没时间再继续追查下去。 徐福是隐入倭国了,当年秦始皇的大术士里,还有韩终。 封印了兰池宫的韩终,据说是隐入半岛,很可能最后就归隐在百济。 最后就是高句丽鬼卒,也隐隐指向当年的韩终。” 苏大为手指在桌面时轻时重的敲击着,概然一叹:“我想将这些查个水落石出,奈何没有时间。 之前是忙战事,现在好不容易战事告一段落,却又不得不尽快赶回去。” “圣命难违。” 说出这句,苏大为微微闭上眼睛,隐隐感觉一丝疲惫。 夜色笼罩下来,营帐内的灯火光芒,向四周扩散。 那些执枪巡逻经过的士卒,还不清楚。 很快,带领他们不断征伐取胜的熊津都督苏大为,便要返回大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