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八章 为什么强大 (第2/2页)
白的长须,目光微微闪烁:“你觉得,我大唐是靠什么来威服天下,陛下何以为‘天可汗’?” 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似乎有考教的意味在里面。 苏大为略一沉吟道:“那自然是我大唐强大,四夷宾服。” “我们的强大靠的是什么?” “府兵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德。” 李勣点点头,又摇摇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的手指停留在胡须上,目光有些深远,似乎陷入回忆,停了片刻才道:“大唐的强,是因为我们以最少的人口,征服了最大的疆土。” “嗯?” “苏大为,你读史吗?” 李勣随口问着,却又不等苏大为回答,自顾自的说下去:“西汉初年,人口一千三百余万,东汉初年,人口两千一百多万。 隋初继承北周,有六百九十万户,人口三千余万。 等我大唐接受隋的烂摊子,你猜有多少家当?” “我……不知。” “大隋留给我们两百余万户。” “差这么多!” 苏大为吃了一惊,第一次知道这个情况。 从隋初六百九十万户,到唐初两百余万户,这其中约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是啊,所以大唐开国就这么点家当,一千余万人,还比不上汉初的时候。” 李勣拈须轻叹,他的脸上,露出半是感概,半是惆怅的古怪表情。 “从长安出发,去往西域安西都护,幅员万里。 向东,至大海之极,向西,至雪山草原,人力尽头。 向北,莽莽雪原。 向南,海洋诸岛,人迹罕至。 从长安下一道命令,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到达帝国最远的边界。 你说,我们以这么点人口,打下如今这么大的疆土,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武德充沛。” 苏大为下意识道:“难道不是我军战力强,国力强,再加上府兵制的组织能力,令四夷臣服?” “你这说的都只是皮毛。” 李勣摇头道:“大唐开国的府兵制,是继承大隋朝的。 制度,只能保证一个组织的下限,却不能保证必然强大。” 被李勣的话引着,苏大为早已忘了最初的问题,倒是对他提出的话感兴趣起来。 “不是制度是什么?” “不是说否定府兵制,只是说,完备的制度是一个下限,只要制度不乱,始终能保持一个最低的水准,但是决定上限的,其实是人。” “人?” “当然。” 李勣抚须道:“百代都行秦法,为何秦却二世而亡,继承秦法的大汉,却能享国三百年?” 苏大为一时沉吟:“是因为人的不同吗?” “人这东西,你说不同,他也相同。”李勣抚须道:“但你说相同,每个人的才气又不同。” “英国公,能不能说人话。” “咳咳,就是开国君主的能力,决定了上限。” “愿闻其详。” “这不是明摆着吗,再好的制度,也要看运用他的人,我们之所以强,是因为当年太宗实在太强了。” “英国公,太宗都……” 人都不在了,你在我面前拍李世民的马屁是几个意思? “我说的乃是事实。” 李勣正色道:“同样的开国,大唐人口户数不如前朝,为何统一全国只用七年,而疆土之大,古未有之?若非太宗个人能力强大,如何能用更少的人口,实现这一目标?” “我有点懵,英国公,你最开始说的是什么?” “就是那个问题,我们为何不得不打高句丽。” “为何?” “因为我们以最少的人口,打下了最大的疆土,大部份地区,我们唐军的人口远远不足,无法实现绝对的人数优势,只能以极少兵力驻扎。” 李勣掰着手指算道:“安西都护府,战兵数千人,安西四镇,只有巡哨和调停预警之责,几乎没有驻扎战兵。 百济做为刚征服的土地,这里只有兵卒一万人。 还不算别的地方,许多地方,甚至只插了我大唐一杆旗,只派了几个人看守。 这就是我大唐的窘境。” 喝了口茶,他继续道:“我大唐靠什么来威服四夷的?靠的是人口多吗?不是。靠的是国力强吗?再强的国力,也镇不住这么多地方,这么多花钱的窟窿。 靠的是唐军战无不胜吗? 是,也不是。” 李勣很少一口气说这么多话,咳嗽了几声,调匀了呼吸,才在苏大为的关切注目下道:“我们靠的是从太宗时期,打下的‘神话’。 能以最少的人,打最大的胜仗。 纵偶有小挫,也转瞬会夺得最终的胜利。 这是太宗给我们打下的不败神话。 这也是我大唐最大的威慑所在。” 苏大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这跟品牌建立一样。 大唐从立国起,灭国无数。 每战常以少胜多,而且灭国效率极高。 过去的霸主,一个个的倒下。 大唐,是用血火铸就出了不败的神话。 这是四夷恐惧并且畏服的根本。 “这样的神话,想要持续下去,我们是不能失败的。” 李勣的话,把苏大为拉回到现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