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会议 (第2/2页)
“咱们能灭他们一次,便能灭二次!” 薛绍义抱拳大声道:“只怕他们不敢来,若来,属下求为先锋。” “壮哉。” 刘仁愿拍拍他的肩膀,以壮其志。 将属下们的神情纷纷收在眼里,心道:诸将精气尚在,军心可用。 他的目光又落到苏大为身上。 见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表现兴奋,但面容沉毅,显得不焦不躁。 心中不由赞许:每逢大事有静气,苏大为此人,身上有名将之姿,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又想到此前苏大为提议唐军收缩至泗沘,进行战略收缩。 眼光也是卓然。 其实退守泗沘,绝不是苏大为一人的决定。 而是唐军上下,已有这种共识。 包括刘仁愿心里,也有收缩战线的想法。 我军人少,叛军势大,此时再将本不多的兵力分散出去,殊为不智。 拳头只有握紧了,才有力量。 不过苏大为是第一个将其提出来的人,还是让刘仁愿十分欣赏。 刘仁愿为人粗中有细。 表面大大咧咧,可他是军二代,也是入过弘文馆进学的。 若真把他当一员莽将,那就错了。 平时军略会议,他习惯让属下发言,他再择优而用。 这是他用人的思路。 令属下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幸亏当时咱们退守泗沘,如果现在还在熊津,四面皆是叛军,断了水路补给,情况不堪设想。” 将领中有人道:“如今背靠大海,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不断绝,便立于不败之地。” “不,还得提防一事。” 苏大为开口道:“我军不熟悉百济的气候,不知道严冬究竟有多酷寒,这个冬季,要提防因冻伤或风寒大量减员。” 这话一说,刘仁愿心中一凛,点头道:“阿弥所言甚是,这件事我会交由军中医生去办,还有冬衣得多备一些,炭火柴薪都不能断,姜汤也多备些,给巡逻和守城轮换下来的将士,喝点姜汤去去寒。” 刘仁愿的决定,自然是一片拥护。 可以让下面的士卒舒服点,开春后大战时,能多几分战力,自然是极好的。 “我现在才知道,为何苏定方大总管,要在战后一个月,便匆匆带着主力返唐。” 苏大为看着地图,忍不住感概道:“若是再晚一些,大雪落下,大军就不方便行动了,现在咱们一万人,光靠海路补给都吃力。 如果当时是十几万大军留下,只怕会活活拖垮。” 这话自刘仁愿以下,皆深以为然。 如果苏定方不带大唐主力撤离,可以想像到,因为冻饿而减员,会是一个极可怕的数字。 因为入冬,季风不对,海路大船想运粮过来也极困难。 就算能运,也运不了供十几万大军的粮草。 到那时,不是把这支唐军拖垮,便是把大唐的后勤补给线给拖垮。 皆是陷入战略被动。 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说直白一点,大唐常备军,如今不过二十五万人。 十几万大军,已经是大唐一半的常备兵力。 若这批人折在半岛。 别说收服百济和高句丽。 只怕大唐本土,都会出现剧烈动荡。 没错,按折冲府的兵力配置,除了二十五万常备军,还有五十万预备役。 在极端情况下,这些青壮也可以征召入伍,进行紧急动员。 可那是在国家遭到灭国威胁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干。 正常的情况,折冲府兵三年一轮值,常备军二十五万,剩下的青壮要在家种田的。 不然粮食从哪来? 常备军征战数年,也得退下去休整,让预备役顶上来。 这样的交替循环,才能保持唐军的战力不失。 所以,如果一但大唐损兵十万,就要出大问题了。 苏定方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每一步都踩在节点上,处处以快为先。 快若闪电。 半月灭百济。 一月镇抚,然后迅速撤离,只留一万唐军镇守。 剩下的靠百济地方自保。 看起来十分仓促,好像白白给百济人反叛的机会。 实则正合兵法,先为不可败,而后求胜。 百济王族都被绑回长安了,建制和地方全都被打散了。 就算反叛,其力量,也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大唐能灭百济一次。 就能将这些复国之人,再灭无数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