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流砥柱行省级主战航母 (第3/3页)
二季度开工,保留追加订购第二批四艘的选择权,且承诺的下达订单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历99年底。 这个时间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新历99年底,两家造船厂将各增加两座船台。 当然,计划肯定赶不上变化。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在新历97年最后一天,新航母的首舰在浦州造船厂铺下第一块龙骨。第二天,也就是新历98年第一天,二号舰在刺州造船厂开工。只不过,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两艘航母的建造速度都十分的缓慢。 不是海军的拨款没到位,而是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 海军下订单的时候,南江舰船设计院只完成了舰体,准确说是基准部分的设计,勉强能让造船厂开工。 造船厂还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批四艘同步建造,能降低建造成本。 拖到第二季度,在首批订购的后两艘开工之后,建造工作才全面提速。根本原因是南江舰船设计院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完善了设计,把设计图纸交给了造船厂,也就不再需要拖延进度了。 要说,这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在没有完成设计的情况下就开工建造的主力舰。 在该级航母上,还开了一个先河。 新历98年的年底,第一批四艘航母还在船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就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 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回。 按照规矩,战舰都是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才举行命名仪式,以此象征战舰正式具备了生命。 简单的说,就像人诞生。 哪怕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在上次大战当中,“龙兴”级的后几艘都是在下水之后就举行命名仪式,以此确保在完成建造,交付给海军之后,能立即启动验收工作,然后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 为在船台上建造的战舰命名,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先例。 按照新的命名规则,舰队航母都以帝国的行省命名,而且采用行省的简称。 首舰被命名为“浦”号,后面三艘依次为“闽”号、“鲁”号与“粤”号,也由此被称为“行省”级,或者是“浦”级。 新历99年10月底,首批四艘“行省”级在一周内陆续下水。 主要性能(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4750吨 满载排水量:40800吨 总长:270米 水线长度:264米 型宽:31.8米 吃水:8.6米 定员:2880人 飞行甲板长:275.5米 飞行甲板宽:44.5米 动力 锅炉:8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8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6节 武备 高射炮:24门130毫米/L40型(12×2),48门40毫米/L65型(12×4),60门25毫米/L70型(60×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四个战斗机中队、四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用鱼雷机的侦查中队。 战斗机:33架(33 1) 俯冲轰炸机:33架(33 1) 鱼雷攻击机:31架(24 1 6) 总共97架(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舰载机做出调整,载机总量通常维持在80到100架之间)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飞行甲板的长度仍然不够,在运作大战后期的舰载机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局促,但是在大战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航空作战能力强大,而且因为采用了大量保守技术,使得造价并不高昂的航母感到十分满意,尤其是建造的效率非常高,能节省大量船台时间。 在大战爆发前,第一批四艘还在码头旁边舾装,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二批,总共八艘的订单。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还提前为这八艘航母命名。 由命名的顺序:011“鲁”号、012“苏”号、013“浙”号、014“桂”号、015“冀”号、016“足”号、017“脚”号与018“库”号。 前面的数字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启用的战舰编号,三位数字为大型战舰,第一个数字为战舰的种类,后面两个数字为战舰编号。之前的十艘舰队航母,也按照服役的先后顺序获得对应的编号。 可惜的是,受建船厂的能力限制,第二批八艘分成两个批次进行建造。 在新历100年,随着四座新建五万吨船台完工,前四艘率先开工建造。因为另外四座五万吨船台,也就是建造首批的那四座船台,被其他战舰占用,所以后四艘要到新历100年年底才开工。 十二艘“行省”级不但开创了大型航母的先河,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特别是中前期的中流砥柱。凭借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顽强的生命力与惊人的出勤率,“行省”级在大战中的表现可以用“老黄牛”来形容。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充当的是“消防队员”的角色。 当然,“行省”级并非完美无瑕。 前面已经提到,“行省”级其实是南江舰船设计院给出的两个方案中,为了保证进度而适当简化的低配版。 问题就在这里。 为了能大批量建造,也为了控制成本,以及战争期间格外关键的船台时间,“行省”级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还有很多不那么突出,准确说对正常作战使用没有太大影响的小毛病没得到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飞行甲板稍微短了点,在运作大型舰载机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针对这些问题,帝国海军再次放飞南江舰船设计院。 简单的说,就是本着综合建造成本的设计思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通过放大尺寸与增大排水量来解决已有问题。 这就是后来的“新行省”级。 当然,那已是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