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道 (第1/1页)
“郑先生就住在这家吧?” 站在篱笆围墙前,苏浅雨眺望院内。 三两只肥大的母鸡,慢悠悠地,在松软的土地上散布,不时地啄着地上。 院中只有三两间小屋,都是木制,上面铺着一层瓦片。 门前用碎石铺成一条小径,蜿蜒通向正门,以及屋后某处。 站在两人高的桃树树荫下,苏浅雨能隐约看到屋后透出的青青绿意。 那里种着一些绿菜,看起来有青菜、茄子。 再远一些,隐隐能看到远方地平线那边,有一个略微的凸起,那是雁荡山。 从这里望去,雁荡山只是个朦胧的碧影,上面有着点点碎金色,在阳光下泛着光芒。 苏浅雨依稀回忆起来,那边似乎有一座大雁塔,供奉着诸多上界神圣。 除此之外,就是一片平原。 风吹过,金黄色的稻海起伏不定,沙沙声不绝于耳。 一派田园风光。 就在此时,郑先生的声音自屋内传出: “是明哲来了?自己进来吧。” 明哲,即苏明哲,是苏浅雨此身在此世的名字。 不过,父母双亲过世得早,十三岁时,苏浅雨自家给自己取了字。 对挖的说法,即父母接连病逝的时候,都是细雨蒙蒙的阴雨天气,故此取字为“浅雨”,以示哀恸,不忘父母深恩之重。 现在一般没人叫他苏明哲了,都称他苏浅雨。 浅雨是字,而明哲是名。 在此世,直呼其名一般是不礼貌的做法,正常时候相处,彼此都是称呼字。 当然,大夏礼法较之前朝又有些细微区别,某种意义上,字与名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字已经是第二名。 久违地听到“明哲”这个称呼,苏浅雨心中微微触动,随即如清风拂面,不留半点尘埃。 拉开用布条捆着的简陋篱笆门,苏浅雨缓步踏入院中,顺手关上了门。 顺着白色的石子路,绕过全然不怕生人的母鸡们,苏浅雨踏入了正门大开的木屋。 屋内很亮堂、宽敞。 一张方桌、一凳一椅,以及盛放着茶具的架子,除此之外,只有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仙鹤展翅图,最为显眼。 地上是灰白色的砖石铺成,略有些凹凸不平。 整个正堂,极为简陋。 郑振明正背对着苏浅雨,在一封摊开在桌上的,长白卷轴上,细细描绘。 卷轴很长,铺满了整张方桌。 从左到右,大约两三米长。 纸张精致细腻,温润如玉,好似带着淡淡的宝光。 隔着几步远,苏浅雨都能嗅到一阵特殊的清香。 这种淡雅的香气,他很熟悉。 混杂了上等松墨的味道,又有着竹子枝叶的独特韵味,当然,还有一些隐藏得更深的,药香。 大约是墨汁或者纸张制作的过程里,掺杂了特殊的药材,才会有这种沉淀的药香味。 很淡,但不可忽视,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心里面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没有去打扰正在作画的郑振明,苏浅雨只是默默观赏。 卷轴上,已经有了好几幅图。 第一幅是金童玉女,一金一白,各捧礼器,隐隐带着一种阴阳交汇的道韵。 苏浅雨在地球上已是遍览道书,在过去劫中更是在某一大千世界当过道君,堪称阅历丰富,仅仅是大略瞧了几眼,就得了其中奥秘。 “这第一幅,是隐喻的龙虎交汇,阴阳交合之象,用在内观,也可作为观想图,金童玉女各有手印又口诀,可能还要配合仪轨,采纳外在日精月华,行补益之道。” 再按照顺序看下去,接着是一轮明月,自波光粼粼的水底,缓缓浮出。 画面传神,神韵非常。 那明月之上,流传着些许朦胧的幻景,有宫阙,有玉树,有琼楼······· 苏浅雨从中品味出了一种“亘古长存,天长地久”的意味。 “果然是某一门道法的图谱,这其中蕴含的道韵更加明显了,是最上等的观想图。” 一门道法,所包含的是一个系统的炼养体系。 其中内容非常复杂,涉及到各个方面。 观想、咒语、手印、口诀以及总纲,甚至某些功法行功时还要配合步伐、时辰以及别的一些什么忌讳。 从原理,到具体实施步骤,都是相当复杂的。 其中,观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甚至是不可或缺。 但凡上乘道法,涉及到玄而又玄的玄妙之理,便很难用言语尽述。 先贤本意,往往以心印心,不落文字。 无他,言语固然可以载道,但玄妙之理,一旦落于笔端,着于文字,便经历了一层转述,或多或少,总是失去了一层精要。 后来人捧着道经再读,再去揣摩,期间又隔了一层,往往很难直接领会微言大义。 于此就有了观想图的存在。 毕竟,文字所能承载的信息,实际上不如图画。 图画又不如直接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以心念传递信息。 苏浅雨记下了前两幅图,之后接着去记忆别的图谱。 这种记录功法的图谱,能直接摆出来给自己看,用意不言而喻。 郑先生是在传授一门道法。 第三幅是仙人舞剑,月夜之中,云海之端,衣袂舞动,飘然潇洒。 从衣裳的纹路上,可以解出十七路人间剑法,是近身搏击之术,剑招还算不错。 不过更重要的是,其中剑意凌冽,仅仅是略微注目其中,就感觉眉心有着隐隐的刺痛感。 好似被锋锐的剑锋刺激着。 这其实是在讲述将自家修法內炼而成的法力,配合凡铁之剑,而锻炼成一种锋锐之气。 此气锋利,不可阻挡,注入了自家本身的精气神,即所谓“剑气”。 嗯,这是剑仙图,有可供参照的剑意、剑气以及运化法门。 照此修炼,只要自家不是太蠢,迟早也能磨砺出属于自己的剑意。 “咦,这幅图好似意犹未尽········” 苏浅雨联系上第四幅,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第三第四得连起来看········” 第四幅,是详尽的锻造图,以及七种仙剑的铸造方式。 图谱有标明尺寸、样式以及其中需要的配料,边上用着细密的小楷,叙述着如何养炼仙剑。 末尾还备注了,需要修成第三幅,将自家剑意,用剑气承载,洗练仙剑,使其通灵感应。 第五幅就是郑振明方才绘着的。 仙鹤跃出竹海,于夜空之中,飞升月宫。 清澈朗照的明月之上,仙门洞开。 这一关很明确,应当是某种飞仙秘术,隐藏了飞升之秘。 不过苏浅雨也只是猜测,在没有得到明确的口诀之前,他一时半会儿也搞不明白个中究竟。 不过大体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五幅图,是一门系统的道法。 一二幅,对应炼养法门,即自家形神的锻炼;三四幅,注重外用以及护道,不仅有剑仙法门,还有仙剑铸造之法,都很有意思。 第五幅,大约是个引子,或者是钥匙,不出意外的话,当功行足够的时候,就可以借此推开仙门,得到上界祖师接引,飞升天阙。 內炼为根,外用为枝叶,以及超脱之门,都明确无误。 这五幅图,就构成了一门完整的传承。 看似最后一幅图无关紧要,但实际上最后一幅的价值甚至占据了整个道法的一半以上。 没有这最后一幅,那就飞升无门,任凭道行再高,也只能逗留尘世,做个地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