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加封亲眷 (第1/2页)
宗辙说着暂时歇了一口气。 在场无不都是久居高位之人,基本的城府都是有的。 纵然心中有另外的看法,也都愿意听宗辙把话说完,所以没出言打断。 “若仅仅此一大功便罢了,便以勤王救驾之功论而已。 然而,泰安之困解后,二皇子病重无法理事。 此时山东尚有十万灾民,又刚闹过民变,若是朝廷处置不当,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幸得二皇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大毅力开创大玄赈灾之先河,临时设立赈灾使一职,统领境内文武官阶,全权处置赈灾事宜。 并赐天子剑,镇压境内所有心怀叵测之人。 从此,也可看出二皇子殿下才学优长,胸中自有韬略......” 宗辙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了:“宗大人未免太过于偏颇,言功不言过了。纵然二皇子殿下身为钦差,也没有权利将陛下钦赐的天子剑转赐他人? 再则,泰安灾民暴乱,造成上万死伤,这些事宗大人如何避而不谈......” “刘大人此言大谬! 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 二皇子因时、因势,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为的不辱肩上的使命,为朝廷解决山东之患。 刘大人如此迂腐不知变通,只怕非朝廷社稷之福。” 宗辙义正辞严的道。 礼部尚书刘文载自然不受这样的评价,立马就要反驳。 王维仁察觉龙椅之上的景泰帝面露不悦,立马道:“两位大人先不必争执,二皇子殿下的事,自有陛下圣裁,我们还是先议赈抚使贾宝玉的功过吧。” 宗辙一听首辅王维仁口中也称“赈抚使”,便知王维仁也是认同二皇子此举的。 心中也更有定论,便接着先前的话道: “二皇子初入山东,又遭jianian人暗算,身边无甚得用信任之人。或许是贾宝玉与他朝夕相处,他深知贾宝玉的才学,也或许是看在贾宝玉之前在商陵处置灾民之事时,沉稳谨慎,所以,才将大任交付,任命贾宝玉为赈抚使。 至于贾宝玉担任赈抚使之后的事,送往通政司的上百封折子上面记载的十分详细,相信诸位大人都已经清楚,我就不再赘言重复。 总之,能短短不到三个月,将整个山东十万灾民全数安置妥当,而无一人是因为得不到赈济而饿死,就凭这一份功绩,朝廷便不能,也不敢视而不见。” 众人听了,大多点头。 确实,其他的事可以争议,但是摆在明面上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 赈灾本来就是大事,而这次山东的灾情又是如此之大,贾宝玉临危受命,主导赈灾事宜,如今已靖全功,不论如何,朝廷都当赏。 刘文载道:“贾宝玉有功,这无可否认,但是,有多大,这一点仍需仔细商榷。 况且,贾宝玉年纪尚小,若是在场诸公给与太高的评价,到时候朝廷该如何封赏? 我曾在上书房授过课,也见过贾宝玉,对他这样的少年人也颇为欣赏。 但是我还是认为,其功不可议的太大。 山东赈灾之事,朝廷早有部署,二皇子一行都只是执行者。 当时,便是随便任命一位有德之人担当大任,也未必不能做好。” 宗辙领着刑部的差事,对于赏罚分明有着严格的定义,自然无法苟同刘文载的看法。 “刘大人话说的没错,但都是废话。 任何一场大战,在没开始之前,选派主帅,都有可能战胜或者战败。 所以我不否定刘大人的话。 但是,我且问刘大人,当是时也,你敢换将吗? 十万灾民,若是处置不当,便是倾天的祸事。如今已经平息,刘大人自然可以毫无压力的说这句话,但若是换在当时,你敢换人吗? 若是没做好,激起民众造反,罪责,刘大人敢担吗? 刘大人刚才那番话要是传出去,不知会令天下多少为朝廷殚精竭虑之功臣心寒。 因为,不论差事做的多么好,最后朝廷都可以以一句换了别人也可以做好,来把功劳抹杀,以后谁还愿意把差事做好? 功便是功,有功,就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