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天使_地理词条之轮台三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地理词条之轮台三卷 (第2/2页)

,有过油rou拌面、碎rou拌面、酸菜拌面、酱菜拌面等等,味道都很不错。吃抓饭,食后再饮一小碗羊rou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碟萝卜菜,口感更好。

    大盘鸡是独具乌鲁木齐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大盘鸡从清代始逐渐盛行,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传说,大盘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大盘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大盘宴”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民间流传,西王母曾设“大盘宴”招待周穆王。匈奴单于与汉军交战受困于轮台古牧地,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鸡的店铺前,闻香下马,令掌柜快快上菜,掌柜见鸡未熟,只好给他剁碎放在火上干炒。单于狼吞虎咽,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

    后来,汉军退去,单于占领轮台,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大盘鸡,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大盘鸡,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单于吃大盘鸡的故事一经传开,大盘鸡成了轮台街上的著名小吃。

    轮台,是西域都护府的首府,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争论不休,因为在西域有两个轮台,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乌鲁木齐南郊鱼儿沟发掘了一座黄金大墓。在两米多深的黄沙又四米深的卵石下,压着一个香消玉殒的年轻女子,满身大大小小的黄金饰品缀满了她全身。墓中出土的金器加金珠、金花一共二百多件及八块虎纹金牌、四条虎纹金代、一块金狮牌诉说着这个年轻女子不平凡的家世和身份。

    凶猛的狮虎纹饰,昭示着早期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狮虎是草原上的猛兽,是草原民族心里的偶像,希望着自己如同这些猛兽一样驰骋在草原上而又所向无敌。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座黄金大墓可能是二千多年前车师人留下来的;而墓中的女子,则可能是某一支部落酋长的千金,或者是王妃之类的贵妇人。

    民间则流传,这个睡在石棺中的神秘女子就是萨满圣女,透过悠远的岁月给人们讲述了那掩埋在历史深处的奢华和传奇。

    二千多年前的塞(车师)人,每当跳完萨满舞后,将敬献的大盘(鸡、鸭、鱼、牛羊rou等)系列,由圣女分给百姓吃。考古专家看到年轻女子石棺头顶,就有即将风化掉的大盘骨祭祀遗迹,感到不可思议。

    轮台之名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地理位置看,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地处天山之北,居四达之要冲”,占据的方位是“开天门闭地户”,自古就是“山环水绕,土膏沃衍”的民族交凑之地。

    今天的乌鲁木齐是首善之地,表情是现代的,有着汉唐草原味的宽容和豪爽。汉关唐诗尤在,古老的歌谣尚存,乌拉泊的风依然唱着汉唐的走马川,广场前站着千年古柏,虬曲的枝,沧桑的干,披着岁月的风沙,风骨硬朗,神态依然。一座红山塔,阅尽人间沧桑,历尽岁月霜寒,砖棱上结满了苍苔,依然站在那儿,迎着朝霞,送走落日。大概是红山塔的灵气太重,有西天佛光的护佑,战火焚烧不了它,风沙摧毁不了它。历史上的乌鲁木齐,也发生过数次大的地震,红山塔,古迈的身姿只是摇晃一下,又坚定地站成完整的自己。

    登上红山顶,看着那烟云袅袅,仿佛置身于汉唐,汉时的夕阳,唐时的月色。此时夜已深,天上一轮皎月,地上流淌着灯光,喧嚣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绝妙的诗句,曾是诗仙李白在这样的幽静中写成?

    水磨园的石壁上,雕镂着诗人们的墨宝,龙腾虎跃;或举杯,或沉吟,或抬头望月,或低首拂须;山石们活了,走在群雕中,饮的是汉唐的风,沐的是时代的雨。

    遥想遥远的汉代,汉武帝一统天下,剑指西域,那时这儿叫轮台。西域的都护府设在轮台,除了这里是一块位置重要的风水宝地,还与这里的人有关:英雄、豪爽、包容、开朗。

    乌鲁木齐人积极乐观,性格豪放,乌鲁木齐人爱唱歌跳舞,喜欢夜市休闲。到了晚上,在广场夜市喝啤酒吃烤羊rou,灯火辉煌如同白昼,扭秧歌的,跳麦西来甫的,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孩子。

    乌鲁木齐,除了地理位置外,更重要的是这里融合了多民族的人文基础。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群也是这样,没有容纳,没有含量,是没有什么出息的。苏武牧羊,乌鲁木齐向西,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忠歌。

    东西两汉,在轮台奠定了中国西域的城廓基础,唐朝在轮台把这个推向辉煌,走上鼎盛,山呼万岁,丝绸之路诸国来朝,都要经过轮台都护府的恩准。新疆是亚洲的中心,轮台是新疆的中心,那时轮台的亮度足可以照彻寰宇。唐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峰巅,诗仙李白举杯邀月,“明月出天山,便是盛唐轮台”;军旅诗神岑参南门吟诗,倾尽了心中的风情。今天,你走在古榆树下,走在河滩月色里,依然能享受到唐诗的浸润。文化学者余秋雨写道:“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那么,不妨说,一个寄情山水历史而又积极乐观的中国文人,更好的去处是乌鲁木齐。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古往今来,许多志士文人都曾驻足轮台,留下了一批描绘乌鲁木齐美好景观的名篇佳作,使乌鲁木齐闻名遐迩。

    尚思为国戍轮台,远迈汉唐的轮台、一川鹅石的轮台、六月飘雪的轮台、铁马冰河的轮台、天山牧歌的轮台、丝绸之路冰雪风情的轮台、民族美食荟萃的轮台、瓜果飘香的轮台、博峰守护花园下的轮台、四大文明交汇的轮台、民族团结象征的轮台、雪莲故乡的轮台、亚心之都欣欣向荣的轮台、热辣辣情歌唱到天亮的轮台……戍守轮台(乌鲁木齐),不仅是诗人的怀想、军人的追求、屯垦戍边的家园、爱国者的抱负,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补给地;二千年来,轮台一直是祖国边塞的象征,中国主权的象征,更是未来影响亚欧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