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 吐露实情  (第1/2页)
    罪魁祸首王浩也差点自食了恶果,不但专利被无情掠夺,还差点被打发去了极北的苦寒之地担任砖窑厂厂长。    得尽快想个法子尽快促成双边贸易洽谈,赵老大说先打个大胜仗再于辽人谈买卖的事。    大胜仗,说到大胜仗,不由得想起了小六子献给自己的那条妙计,得想个法子将这妙计献上去。    不能由自己出面,找个军中将领转交,将这献策的功劳也一并给了他,妙哉,就这么干。    军中将领自己只认识青山他爹,关系还挺好,就他了。    扎营的号令一下,王浩便急匆匆的朝俞振所在的营地摸去。    接过王浩献上的妙策,俞大将军足足看了三遍,起初听王兄弟说什么有妙计献上,他是不信的。    连行军行到哪里了都不知道的王兄弟,怎么可能献上战阵良策,然而事实却是被打了脸。    “俞大哥可千万别说这计策是小弟献上的。”王浩心说最好能想办法让这俞大哥发个誓,古人最信这一套。    “王兄弟尽管放心,俺老俞发誓,绝不会做出出卖兄弟这种事。”开玩笑么,这计策献给大帅,定是大功一件呐,巴不得你这么说呢。    这誓倒是给的爽快,这反而另王浩担心起来了,不过军中将领献计献策也是常有之事,应该不会有问题。    其实仔细想想,即便败露也不打紧,杨家本就是军武世家,出一两个少年天才也不稀奇,只要自己一口咬定小六子只是杨家的庶子便是。    然而自己还是想简单了。    “一派胡言!凭你俞振的榆木脑袋还能想出这样的计策?还苦思冥想数日,给你数年你也不可能想出这样的计策。”李文定重重一掌拍在桌案上。    “文定因何发怒呀,”刚刚心中偶得一破敌之计的赵匡胤正好想找自己的爱将商讨一番。刚行到中军帐外就听到了里面传出的骂声。    “李文定见过陛下,”看到老大亲自前来慰问,李大帅急忙迎了上去,将那俞木的事禀报了一番。    赵老大接过俞振抄来的计策,细细看了一遍,“果然妙计,竟与朕心中所想之计不谋而合!”    很无耻的往自己脸上贴了厚厚一层金,丝毫没有脸红的意思。    “说,此计何人所献?不论是谁,朕都恕他无罪。不仅无罪,还有功!”    “文定只是担心这憨货受了jianian人蛊惑,设伏不成反倒中了敌方的埋伏。”李文定说出了心中的忧虑。    “这倒无须担心,那石岭关朕七年前伐北汉之时便亲自巡视过此地,由于地形特殊并不虞担心会有埋伏,乃是行半渡而击之策的绝佳之地。”    其实这计策在前次伐北汉之时赵匡胤还真用过,只是没能用成,不是辽人援军没来,而是他自己出了岔子。    由于前次伐北汉正值酷暑,设伏兵与石岭关之时,考虑不周,营地设在干草垛之中,众将士在闷热潮湿的营地中忍受蚊虫叮咬,苦熬两日,多有腹泻,以致军力大损,才不得不取消了伏击之策。    加上那次北伐空耗数月,并无斩获,这事赵匡胤一直没好意思提起,直到近日,才一直琢磨着是不是故技重施,当下时近隆冬,至少不会发生蚊虫叮咬将士,致战力大损的事情发生。    “末……末将答应过王兄弟不说的。”俞振此刻郁闷的很,这大帅是如何就将自己给一眼看穿的?    现在倒好,连陛下都知道这事了,但自己答应过王兄弟不说的,因此即便因这事被砍了头,也不能说。    “王兄弟?哪个王兄弟?”    此时的王兄弟正在自己的营地中打转,自从交了那妙计,心里就一直不踏实,越想越感觉俞振那人与和尚有五六七八九点九分的相似。    还有事件主角杨延昭,杨延昭那小子,表面上整天乐呵呵的,嘴上也总说不担心不担心,然而少年心性怎能瞒得过王浩这个实际上的中年大叔。    光从出征前几日跪在自己面前哭求带他去见爹爹最后一面就能看得出来,父子情深,又是家中独子,心中焦虑怎能藏得住,这应该也是他话多的一个原因。    “小六子,哥正经的跟你讨论一个事。”    “王大哥是不是又要劝小六去说服爹爹降宋?”杨延昭心里也是门清。    但要说服爹爹降宋其是那么容易的,爹爹为人重义,受北汉数代君王礼遇,据说还与自己的阿爷也有过矛盾。    隐约听说,当年阿爷是抛下了爹爹独自去投了后周世祖的,而当时的北汉世祖又对还是少年的爹爹极为喜爱,还让自己的儿子收了爹爹为义子,也就是从那时起,爹爹才改了姓的。    加之心中怨恨赵宋官家夺麟府两州兵权,就更加不会对接过后周衣钵的赵宋有好脸色了。    “天下大势,非人力所能为之,如今的局面你也知道,负隅顽抗只能徒增百姓伤亡,哥说句不客气的,这是在徒增杀孽呀。”    历史上伐灭北汉的战役极为惨烈,足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