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_第37章 捉刀代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章 捉刀代笔 (第2/2页)

人,尤其是那些有好名声的丞相,无一不是为后世做下了范本。但是看了二人的传记,好像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大事。魏相在位期间,好歹还找人编写了《明堂月令》,丙吉纯粹是天天点个卯。我不知道这两个人是怎么在后世有那么大的名声的,你知道吗?

    也不知道撰写考题的人是何心思,竟然出了这样的考题。即便是他,一时之间也被难住了。要知道丙吉与魏相均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在麒麟阁诸人中的功劳仅次于霍光、张安世、韩增与赵充国。

    他忖思良久,苦无对策,于是又将目光看向了第三道题:

    “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畏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

    自从去年平定江左,百姓都以为天下已定。然而西有胡羌sao动,北有鲜卑滋扰。所以陛下去年才让上庸侯唐彬挟伐吴之威都督幽州。

    这道题中,说的便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有违天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最近边境有些不太平,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

    “还真是一道比一道难啊!”裴頠叹了一口气。

    看到第三题,他已经隐隐感受到压力。也难怪表姨姐会派人过来让他代笔。若真是让太子作答,只怕第一题便答不下去。

    而第四道考题则是难度最大的:

    “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有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

    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使无衣无食,未免有冻馁死亡、流离困苦之害。夫非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

    今也,耕者无几而土地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民受其殃而日甚一日也。然时有今昔,权有通变,不知何道可以致雨旸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职,顺乎道而归乎化?”

    子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听口气当是陛下亲撰,有别于其余三道,而是赤果果地对于治国才能的考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验了。若是太子能够回答得当,只怕以后再无人可以轻易撼动太子地位。一旦太子得势,自己作为未来皇后的姻亲,再加上家世的衬托,未来出将入相将是易如反掌。

    想到这里,他有些激动。铺开丝帛,思量再三,将第一道考题的答案写了上去。写着写着,顿时又有了第二道题的答案。

    那丙吉与魏相最大的功劳是什么?不恰恰是危难之际对汉宣帝不离不弃吗?汉宣帝作为戾太子的后人,最终能够开创中兴,最大的功劳恰恰来自于丙吉与魏相二人。

    裴頠想到这里,顿时明白了陛下这次考验太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测试太子才学,更是为了告诉太子该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做一个成功的帝王继承人。

    他再次叹了一口气,由衷的佩服起出题的人来:“不知道是荀勖还是张华,果然都是城府深沉之辈!”

    他提笔信马由缰,很快便将四道考题的答案书写完毕。这些题目虽然有些难度,到底还是难不住他。将答案密封后交给来人,再次拿起案上之书看了起来。

    然而在两位太监走出裴府之际却恰巧被裴憬看到。裴憬满腹疑惑,朝着裴頠的书房看了看,又看了看太监的背影,陷入思索之中。

    因为这两个太监实在是太面生了。

    自从父亲的爵位被叔父裴頠夺走,他在裴府之中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谁知这叔父却假惺惺地做起了好人,上书陛下陈述祖父的功劳,最终为自己要来了成阳亭侯的封爵。

    可是区区一个亭侯,又哪里比得上郡公?

    “哼!你当真以为我会感激你么?”裴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迅速将全身孝服脱个精光,悄悄地跟了上去,浑不管此时还处于为父亲守孝期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