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_第52章 厨房准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章 厨房准备 (第2/2页)

生、胡萝卜、花椒为辅料,以鸡rou的鲜嫩配合胡萝卜的甜脆,入口之后,舌尖首先感觉到的是微麻与浅辣,而后冲击味蕾的是一股甜意。这种麻、辣、酸、甜包裹下的鸡丁、葱段、花生米,咀嚼起来使人欲罢不能。

    只是很可惜,辣椒此时尚未传入中原,让他的宫保鸡丁中的“辣”只能用花椒取代。而寒冬之中也很难买到黄瓜,只能代以胡萝卜。

    当然,黄瓜在这个时代还叫胡瓜。

    想要争取父母的赞同,两道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抓住父母的胃,他又因地制宜做了数十道菜。比如说“梅菜扣rou”,由于没有梅菜,他便在市场上买到了腌制的白菜取代。此时的白菜名叫“菘菜”,他便名之为“菘菜扣rou”等等。

    除了要取悦父母,他还让四个牛兄弟为自己打下手,让他们只看别问。这样做,实际上也是想观察一下他们兄弟四人,哪位在烹饪上的天赋最高。假若四兄弟都没有天赋,哪怕再忠心,他也只能将成立酒楼的计划往后延迟。

    毕竟自己不可能时时照看酒楼,而找一位一点就透的“弟子”,无疑会省事很多。

    在张韬不断制作各种菜式的同时,厨房中的下人们也不断用他们传统的方法为张府上下准备年节的吃食。然而他们做着做着,便纷纷停下来围在了张韬周围,看着不断出锅的各种菜式垂涎欲滴。

    对比以后他们才发现,相比于小公子制作出来的色、香、味俱全的“炒菜”,自己做了几年、十几年的东西,恐怕只能拿来喂猪。其中有一位早早进入厨房老妈子,原本在张府做了十几年的饮食,在蒸出了豆腐之后,回头便看到在小公子手中成形的“葱爆豆腐”,再也没有勇气去掀开甑盖。

    于是乎,随着日头的升高,张府上下弥漫着一股异常的香味。甚至连在墙外的行人也纷纷停下了脚步,嘟着鼻子四处探寻香味来源。

    当张韬带着四个牛兄弟以及侄儿张舆在厨房准备菜肴的时候,庭院中张祎正在不停地指挥着下人准备着祭祖的物品。此番祭祖,父亲张华是主祭人,而他则是分祭。

    这也便意味着,这次宗庙祭祀会确立他作为广武侯世子的身份。虽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作为张府长子,广武侯世子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但是毕竟没有告知于宗庙。只要没告知于宗庙,没在列祖列宗面前许下承诺,那就意味着还会有意外。

    从古到今,家长偏爱幼子的事情数不胜数,近世便有刘表、袁绍之流。甚至为了幼子而将大好基业葬送。上到天子,下至庶民,只要没有确立继承人,小辈相互争斗的事情就不会停止。

    想当初魏武帝曹cao由于偏爱曹植,总是在曹植曹丕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储位继承人迟迟不定。不但让曹丕曹植兄弟不睦,哪怕在整个曹魏之世,防范同姓诸侯王也成了方针国策。

    这也是为何司马氏篡魏的时候,同姓诸侯王束手待毙的根源。

    当然,张府三兄弟中,张祎已经成家立业,且有了儿子张舆继承香火。张韪深谙孝悌之道,对兄长毕恭毕敬,毕竟一母同胞、血浓于水,再加上他生性淡薄,也从来不曾有过夺嫡的念头。而张韬年纪尚幼,根本无法承担起家族的重担。所以熟读史书的张华,在封侯当年便决定将张祎立为继承人,这也是出于家族和谐的考虑。

    当在宗庙中确定他的继承人身份后,只要他不犯大的错误,哪怕是作为家主的张华,也无法剥夺张祎世子的身份。这也是父与子在博弈中各自所享受的权利与义务。

    此时此刻,张府上下人等好像都有忙不完的事情。然而不论是谁,无一例外的都被香气所吸引。尤其是刘氏正在后院正对着众多妇人分发任务,闻到香气后,不由问道:“今日是谁在厨房准备早膳?”

    “莫非是小公子?”其中一名贴身婢女名叫芳绡,想起近几日张韬的动静,此时见到主母提起,不由回应道。

    “小郎么?”刘氏皱着眉头,疑惑道,“你去厨房看看是何情形,回头禀报于我。”

    龙湖注:有人说花生是明朝时由南美传入,不过阳陵(汉景帝刘启陵)考古发现炭化的花生米,本书以花生为中国原产。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番茄,说是清中晚期由南美传入,实际上承都凤凰山西汉古墓考古,亦发现番茄种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