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章 九品中正 (第2/2页)
、颜值与学识,多多益善。 魏文帝曹丕时期在两汉察举制的基础上,设立了“九品官人法”,后世又称之为“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每州设立一名大中正,掌管该州数郡人物的品评,每郡则设立一名小中正,对大中正进行辅助。 只要籍贯在本州,无论人在何处,都在大中正的品评名单上。就相当于后世的高考,无论是小学中学在哪里上,高考必须要回原籍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至于品评的内容,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家世、二是行状、三是定品。 为什么要考察家世? 因为假如某人祖上是汉jianian,肯定不能让他做大官。假如祖上是老革命根正苗红,进入官场也绝对比一般人便利,跟后世的政审没什么区别。 行状又是什么呢? 由于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演变而来,保留了察举制的某些特点。你有什么品行,在乡里名声如何,孝不孝顺,才能如何,分类标注,都给你记下来,作为授官的参考。 这一点也类似后世的提拔前公示。 唯一的区别是,后世领导要提拔某人,先进入公示期,没人举报问题,到时候就可以授官了。而此时做行状,则是根据社会舆论对你评价,公示期是整个前半生。 至于定品,则是整个考察流程的最后一关。 在“上”、“中”、“下”三品中,依次细分,便成为九品。比如说“上品”,有“上上”、“上中”、“上下”三个品,这时候定的“品”,叫做“乡品”。顾名思义,也就是乡里乡亲给你打的分,决定你以后做官的资格,所以又叫做“资品”。 在九品之中的一品也即是“上上”之品,被称为“圣人之品”,一般不轻授,成为虚品。毕竟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只有无限接近于完美。于是二品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品,又称之为“灼然”,意思为“明晓天下事理,信誉卓著之人”。 定品之后,便获得做官的资格。所做官的品级,又叫做“官品”,在资品与官品之间,随着时代与形势的不同,往往相差三到四级。 也就是说,一旦你的乡品被定位二品,那么做官至少从五品官开始做起。假如你的乡品被定位五品,可能只能从九品官开始做了。那么你做一辈子官,能不能做到五品还不一定呢。 随着出任大中正的乃是各大世家的人选,家世在三者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州品评的时候,只看家世。出身寒门者行状再高也只能屈居下品,而某些世族子弟即便品行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对于张韬来说,家世已经有了。虽然张家没落已久,然而他父亲张华已是广武县侯,只要他不是不忠不孝的叛逆之徒,按照惯例至少会给他定个四品。 对于颜值,在这个时代,长的帅的人总是很容易博得众人的好感。哪怕有圣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教导,也仍然克服不了这些学子以貌取人的陋习。 还好,他长得虽然不像潘岳与夏侯湛那么帅气,至少也是唇红齿白,只要不长残了,以后说不定也是小帅一枚,惨不到左思那种程度。 想象左思由于容貌丑陋,不但围观群众会丢之臭鸡蛋,连老爹对他都嫌弃。所谓才华,在这里完全输给了相貌,也是悲凉的体验。 如果说家世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当你出生在权贵家庭,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三餐不继是什么体验。那么学识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一个惊才绝艳的人,即便没有家世的衬托,也仍然有能力一手建立出豪族。 只不过这种天才少之又少,也只能如同“上上”之品一般虚无缥缈了。 如今张韬家世有了,虽然不是如同颍川荀氏、琅琊王氏那样的豪族,由于父亲张华的发达,也足以庇荫到下一代。 颜值不差,拥有更广阔的的视野与学识,那么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就一目了然了。 那就是,充分利用当前所拥有的资源为自己造势,在更高的品级上起家。 还好,当他在学馆中背诵出蒙学五篇,名气注定会到来。 当然,目前的形势不过是开始,一口吃不成胖子,步子迈的太大也容易扯着蛋。前世的学识始终是前世的。能否适应乃至改造当前的社会,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能够掌握多少社会资源。 而资源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首推金钱。 无论商人的地位有多低,这些道貌岸然的世家大族都在拼命搂钱。如同和峤那般,富比王侯却仍然舍不得几枚李子,已经不能用吝啬来形容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