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7回 比赛轻取愣头青 返程滨海路线明 (第1/2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同学,在年轻的时候出蜀漫游云游天下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nongnong的思乡之情。这次离别家乡,李白打算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大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俗话说的却是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白一生踌躇满志,却壮志难酬。得意时虽也能供奉翰林,在唐玄宗身边做个御用诗人陪王伴驾。怎奈诗仙李白这桀骜不驯的性格与宫廷生活格格不入,不就便引起了高力士等宦官嫉妒和仇恨。这些阴阳人就向唐玄宗进谗,李白不久就被皇帝疏远了。有人会问,他不就会写诗吗?哪来的那么多想法?其实不然,李白文武双全,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有人统计过李白的诗句中曾经103次提到武器之剑的“剑”字,李白剑术十五式在唐代剑客中排名第二。通过这首送别诗,围绕着李白我们说了几句。主要就是两层意思,一层是本回故事的主题那就是我要离开家乡,重新回到滨海了。二是,感慨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创业不易,坚持理想那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而且还要面对微妙的人际关系,以及身居高位的国企蛀虫们无耻的迫害... 闲言少叙,书接上文。上回书正说到四大恶人之一的张伟,正在游戏厅里与愣头青赌斗输赢。上文书咱们说了,大的比分是1:1,三局两胜,两个人在头两局打成了平手。不过在小比分上来看,明显是经验老到的张伟更胜一筹。第三局比赛很快就开始了,愣头青这次调整了阵型,在原来标准4-3-3阵型的基础上,把两个边锋位置拉到了角旗附近,又把中锋的位置顶进了小禁区。他的意图很明显,这小子是输急眼了,想利用这个游戏的BUG,疯狂的进行下底传中。我们都为张伟捏了一把汗啊。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愣头青抓住开局的机会,运气还特别的好,在短短10分钟之内,两次下底传中都宣告得手。在刚刚开场的比赛里,2:0领先张伟。我们一瞧这个态势,就知道张伟要完犊子。因为实况足球这个游戏,真正要无耻的玩起来下底传中。你还真就不好防。像英格兰这样长传冲吊的队伍,既有边路的欧文,速度奇快传过去你就跟不上,还有中路有着射门机器之称的阿兰希勒,着实令人头疼。可是,张伟此时表情如故,没有出现慌乱。手上及时按了暂停,一边从兜里拿出了香烟,一边调整着阵型。他将两个边后卫的位置往两边压了压,又把后腰稍稍的往回拉了一点。我和李志还有张雷几乎就是没看懂,张伟这样特别微小的调整能有个屁用?张伟一边抽着烟,又开始了比赛。这回张伟用罗伯特卡洛斯跟住了欧文,死缠烂打不让他传中。而且一旦得球就在自己的中后场传来倒去,不停的控球。此时,我们明白了,这张伟是不想输的太难看了,几乎就是没招了。要不说,对手这小伙子是个愣头青呢?他一看这情形,他还着急了,想报了上一场6:0的仇。他看自己得不到球,直接三条线全面压上。这一来正中张伟的下怀,巴西队的罗纳尔多就恰似幽灵又如闪电,在20分钟之内两度反击得手,场上比分2:2。哎哟,张伟这小子还有两下子,上半场还没结束就扳平了比分。愣头青要是有张伟这么多心眼儿就好了,两球在握的时候,应该学习张伟打防反,不该压上进攻。就从情商上来看,这愣头青八成又是凶多吉少。果然,由于张伟迅速扳平了比分,在后面的比赛里,愣头青心理彻底崩盘,被张伟又连入四球,以6:2的比分击败愣头青。从两个人cao作的熟练程度上来说,张伟只能是稍占上风。可要从心理还有情绪的控制,张伟和愣头青比起来却是大师级的。 这场三局两胜的比赛结束了,以张伟战胜愣头青而告终。再看张伟还是那副表情,叼着小烟儿看着愣头青,一句话不说。这个愣头青倒是很讲信用,站起身来直奔游戏厅的老板。只见他和我们那个初中同学嘀咕了几句,交了钱转身走了。李志看着这小子的背影说:“这小子是不是脑袋多少有点病啊?”我笑呵呵的说:“我看这孩子不错,言而有信,愿赌服输。”张雷皱着眉说:“这小子跑这么快,是不是出去码人儿削咱们啊?”李志瞅了瞅张雷不屑一顾的说:“靠,削谁?咱们仨又没赢球,要削也是咱们一块儿削张伟啊!”张伟不以为然的叼着小烟儿说:“妈的,兄弟果然是用来出卖的。”这时,我们的同学,就是老板过来说:“你们挺厉害,把这小子给赢了,他把账给你们结了,你们接着玩吧!”我们看了看手表都快十点了,玩什么玩啊,明天我还得赶火车呢。我们四个赶忙说:“今天就到这吧,我们回家了!”结果我们那个同学,拦住了我们说:“等等,你们今天不玩了,明天再来吧!一定来啊,明天来了能免费玩五个小时。”张伟走过去跟我们的同学说:“啥玩意儿,赢了他有奖啊?”我们这同学也乐了,骂道:“赢了他有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