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采花大盗 (第1/2页)
天不降预兆,大茂钦死有余辜。 这对藏在暗中一心复国的渤海国遗老遗少来说,是个天崩地裂的结局。但对新生的扶余国来说,则是个好兆头。 通过女王的一系列举措,赈灾,取士,任命大小官员。扶余国得到了大部分渤海国百姓的认可。 儒家,在东北四国,率先扳回一局。 新生的扶余国,在庙堂之上,也展开了一系列大动作。 朱蒙被任命为国师,辅佐年纪尚小的女王肖丫稳定大局。张佑方为丞相,协助处理国政。而董姓读书人,则顺势成为国子监祭酒和太学博士,成为扶余国文坛执牛耳者。 至于谢石和公孙衍,两人则去了鬼方腹地,完善那座太极大阵。 张有归跟着先生张夫子回到了孤竹书院,关于这件事,张有归事后想起来,觉得自己并不亏。承接了儒家君子张夫子的大道,对黑水镇张家来说,与有荣焉。 陈子墨拜别朱蒙,谢石,张佑方一等人,便独自踏上了去往令支国的旅途。临行前,他特意向谢石和张夫子提及棋墩山入谱登册一事。 有了东北四国真正主人孤竹书院的点头,棋墩山脱掉野鸡山门这顶帽子,成为正统仙家门派已是板上钉钉。 陈子墨乘坐乌篷船,出龙原城南门,沿着松江向南方驶去。 晚秋时节,晨风萧瑟。松江两岸,草木枯黄,一派凋零景象。扶余国复国之后,曾经的扶余亡人,脱离贱籍,脸上无不挂着幸福的笑容。 很多人离开了世代漂泊的松江,踏上了阔别两千年的土地。而那些留下来的人,多是过惯了打渔为生的老人。不过,今日已非往日,他们不会再受到别人的白眼,更不会遭受鞭笞打骂。 乌篷船越行越远,只半日,就已经行船百里,将龙原城远远抛在身后,遮掩在茂密的芦苇荡中。 陈子墨看了眼天色,晚秋暖阳无力地高悬在天穹,暖洋洋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将松江两岸的芦苇照得一派金黄。微冷的秋风,自遥远的北方吹来,芦苇迎风摇摆,掀起层层波浪,显露出远处田野间秋收正忙的农民。 陈子墨踮起脚尖,眺望扶余国这片安详乐土,发自内心的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高兴。 如果老爹还在,如果娘亲没死,如果自己一家子人没有卷入诸子百家的大道之争。能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世代耕读,也未尝不好。 应该很好! 陈子墨思绪联翩,想着看着,不由得升起一股愁绪。 芦苇在风中稀里哗啦乱响,他听到有人在唱歌。 陈子墨停下手中的竹竿,仔细聆听秋风,芦苇乱响和歌声。只听见有甜美的女声,自芦苇荡中悠扬飘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陈子墨举目四望,江上客船和商船络绎不绝,洁白的船帆,在风中鼓荡。 乌篷船循着歌声飘荡而去。 那不知名的女子,声音婉转,轻柔,饱含对这片热土的无限热爱。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陈子墨远望高山,低头凝视脚下的松江。往来不绝的货船上,曾经的扶余亡人,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美丽姑娘的歌声,何尝不像花儿一样美丽?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乌篷船转过松江一处回水弯,眼前的光景豁然开朗。 松江辽阔的水面,在这里成九十度转弯,向西流去。千万年的冲刷,沉积,松江在这里形成一块富饶高地。在江的右边,是江水浸润的芦苇荡。而在左岸,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秋收的农人,在天地间忙得热火朝天。 一只小木船,停靠着左岸青石铺就的小码头。一名身着印花红袄的二八少女,撑着竹篙,驾小船驶离码头,沿着松江左岸缓慢划动。 身姿曼妙的少女,一边撑船,一边放声歌唱。歌声随风而逝,飘荡在这块热烈富饶的土地上。 无数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听闻歌声,无不减缓了行船速度。这一段松江水路,霎时间变得拥堵不堪。 “好美妙的歌声!”一膄大船破开松江波浪,缓缓驶入这段回水江面。 大船上站着个身穿白衣的道家修士,在他身旁,不是那白云宗的姚灵芝仙子还能是谁? 仇人见面,少不了要打生打死。为了不必要的麻烦,陈子墨转过身去,划动小船躲到一条商船背后。 “人也很美妙!”陈子墨旁边这艘商船上,有位身着华丽的富家公子接话道。 “这块土地更加美妙!”一个撑着客船的艄公呵呵笑道。 陈子墨闻言,胸中荡漾起层层波澜。好似那秋风,将温暖的阳光吹进了心湖。 突然,一个沙哑声音打破了这幅和谐画面。 “不知道姑娘有无婚配,老夫看她那凹凸有致的身段,真想捅她两枪!”一个衣衫破旧的邋遢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