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七三章 发闾左谪戍渔阳 (第2/2页)
边跑边奏。 “陛下,第三批美人昨日已经送进了北坂,计百十二人。百越上将军佗节制之岭南五郡供得最勤,有四十一人,戎狄上将军恪所辖七郡供得最少,一人也无。此外,雁门郡也没有将郡中美人遴选上来,谒者去问,中陵君居然还避而不见,说甚访友未归,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二世转了转眼珠,努力让自己清醒一些:“假……” “咳咳!” “郎中令,高卿,谒者能入雁门了?” “谒者手持陛下符节,陈旦又不是造反,便是封关戒备也不敢封陛下的使者。” “也是……严骏去哪儿了?” “呃……不知。” “一郡之守,我大秦居然不知他去哪儿了?” 赵高喘了口气:“听谒者回报,说中陵君冬日得了一场大病,他不是与陇西侯交好么,陇西侯便载着他求医去了,至今未归。” 二世的脸色颇为古怪:“陇西侯何时与中陵君交好了……对了,陇西侯现居何职?” “主爵中尉,其实就是赋闲,在北方游玩,居无定所。” 二世恍然大悟:“那这般,中陵君既然病重,就令他好生修养,郎中令即日选一贤良去雁门。真是的,繁华如雁门郡,岂可无人主事?” 赵高大喜下拜:“臣替胡姿谢过陛下隆恩!” 轻描淡写,雁门的郡守便定下了,二世与赵高相视一笑,赵高清了清嗓子,继续奏报。 “陛下着令收天下材士,至今选编达七万,加之国舅驻在信阳的北军,内史常军已有二十万。” “二十万强军……”二世兴奋地舔了舔嘴唇,“信阳粮草可敷用?” 赵高的脸色略显难看:“信阳乃大秦最大的官仓,粮草供应二十万大军原本绰绰有余,然而北伐一役掏去近半,李恪建河间,又用牛马羔羊先后买下了关中存粮中的三成,如今已不敷用……” “那该如何是好?” “陛下莫急!粮草,臣已令治粟内史从天下调集,押运之事则由我婿阎乐领中尉寺全权cao办。天下百姓爱戴陛下,不仅应徭积极,还主动提出不动粮秣,饮食自备!此事前几日治粟内史在朝会上也奏过,早已成佳话美谈啦!” “真的?如此义举是何方民众所提?” “还能有谁?自然是我赳赳老秦,内史之民!” 二世振奋而慨:“壮哉!老秦!知恩图报,朕心甚慰!郎中令并诸位贤卿也有大功。朕意,旧中尉腾除内史,但内史之事仍由内史丞主使。乐卿正式接掌中尉寺,治粟内史爵晋一,至于郎中令……” “陛下,臣不要赏!”赵高一脸肃容,“此事赖陛下天威,治粟内史尽心,阎乐用命,如此恩赏已然够了,陛下若再赏臣,会令天下忠臣寒心的!” 二世更感动了:“郎中令一心为国……朕,允了!” “还有一事。”赵高清了清嗓子,“洛水上游凌汛流尽,中尉……内史腾与谒者成二路天使已从雕阴出发,去往狼居胥。” 二世精神一震:“那朕的刺客……” “刺客十七人,亦先后过河,想必这会儿已经快到九原了。” “善!甚善!”二世对赵高的效率颇为满意,“成卿初次为官,此番替朕纳夫人,宣将作,与李恪无碍。为安全计,朕觉得他身上的令虽晚,但还是该早于腾卿来宣,此事尚需郎中令费点心思。” 赵高涕零而拜:“有陛下这一句,臣弟……万死不辞!” 二世摆摆手,令皇辇停下来,等着赵高大礼完毕:“还有一事。” “陛下且说。” “朕的皇陵将作不日便抵,这修陵之人……如何了?” 赵高登时语结。 二世从赵高脸上看到了些许他不喜欢的征兆,一下子皱起眉头:“怎么,朕的皇恩无人应响?” “陛下皇恩浩荡,天下自然云从,只是……” “只是何事?” “有几郡郡守无能,提前走漏了些消息,以至于受了恩赏的草民将阳,四万陵工,所征尚不足半数。” “哪几郡!” “国舅节制之雁门、代、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七郡……”赵高弱弱答了一声,一见二世脸色铁青,赶紧解释,“北军不是调往内史了么,此七郡要么郡守求医,要么更卒不备,将阳了一万多户,却与国舅实无干系!” 二世气得浑身发抖。 “刁民悖逆……刁民悖逆!令,中原各郡发役十万戍北,为朕将那些刁民捕回来,朕要他们全家修陵!” 赵高一脸为难:“这……陛下,中原才且遴选了材士,这些日又忙着调运粮草,闾右委实抽不出这许多戍役了……要不,等半年之后如何?” “朕的皇陵如何等得了半年!”二世一巴掌拍在皇辇上,“闾右无人是吧?又不是天下无人!传朕御诣,朕闻关东闾左,不记皇恩,心念旧国,其不逊也,天地不恕!今发闾左十万,谪戍渔阳,以小惩备大诫,命其等反思己过!此诣,二世元年二月,仲春!” “陛下仁德,臣等遵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