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七一章 内忧生 (第2/2页)
,大军穿高阙关,过九原桥,经通原道行抵塞上城中。 六万大军沿路分解,一万往南入白于山地,两万往西入驻雁门,雁门的兵马却调出来了,如今就驻留在总指城内外,随时准备接手阳周防务。 除此之外,回归河间的李恪正式突破了上将军五千人的亲卫限额,墨军大幅扩编至两万,五大营各建半数。 源源不断的装备人马送入各营,李恪与诸位墨家贤士日cao夜课,明目张胆在军中播讲起墨义学理,不避人前。 这么做自然会引起旁人的忌惮,尤其是那些跟从扶苏,却与李恪与墨家全无瓜葛的将军和文臣们,心中更是不安。 只是李恪却顾不得了。 塞上城中兵甲煊赫,扶苏于惊蛰之日入城,与李信一番交道后,先令苏角、江隅、司马欣、董翳等人轮番劝说严骏,又在两日后迁入行宫,亲自与严骏长谈了四个时辰。 严骏俯首,扶苏终于说服了这位在北地有着隆重声望的宗室君侯。 为了表达对严骏的重视之意,当夜,扶苏自为东道,第一次在行宫中宴请诸贤。 酒过三巡,丝竹暂歇,严骏看着空空荡荡的右首上席,突然故作不解问:“殿下作宴,塞上城竟还有缺席之人?” 扶苏云淡风轻地笑了一声:“今夜事不凑巧,恪要在连山营中开课,为兵士讲《非攻》之义,不得已才缺席。他要我代传歉意,请中陵君海涵。” “在军营中宣讲墨义?”严骏皱着眉头,“殿下,西北若行壹教,将行法教,亦或墨教?” 他沉稳的声音荡平了酒宴的喧嚣,所有人都放下杯盏,静等着扶苏回答。 扶苏沉默了一会儿:“我知晓中陵君在担忧何事,只是这事却不适合由我来答。” “殿下已有称孤之意,却连今后政本都不能作答?” “你误会了。”扶苏笑着摇头,抬高声问:“憨夫君,七郡学政如何排布,不知你可否为中陵君解惑?” 憨夫离席而出:“唯!” “禀中陵君,戎狄上将军节制之七郡,学制分初、中二级。初等学室,仿墨家少年营而建,授仓颉三篇并各地户籍、律法若干,以识字明律为主,非夏民更需定下名姓。此一学,十五以上之夷狄男女需在三年内脱产学足三月,凡七郡领民,十二至十五岁需学满一年,八至十二需学满三年,不足者入罪。” “中级学府,分学派,习学理,由各学室择优举荐,经考核方可入学。如今已筹建墨学四家,法学六家,道学三家,农学两家,兵学一家,余者,诸杂学和而成四家,分布于各县。上将军与殿下议,商定于四月首试,往后每年一试,学制三年。三年之后,中学生员例同大秦学室,用以为佐吏,充实军政。” 严骏的面色铁青:“如此说来,上将军不欲再行壹教之法?” “壹教成法不成国,若要国强,又何必拘泥一家一言?” 憨夫不卑不亢的声音回荡在殿内,把严骏气得吹胡子瞪眼。 “说来倒是轻巧,中学授百家,军中传墨义,你们如此做,打算将先帝的焚书令于何地?” 这难当真是发得毫无征兆,憨夫心里有百般言辞可以反驳,偏偏却被扶苏用眼神止住了话头。 “中陵君稍安勿躁。”扶苏抬手挥退了憨夫,对着严骏轻声慢语,“父皇下焚书令,意不在毁弃百家,而在统一民思,使明者论道。这是七郡遵行的教化准则,下一步,雁门,上郡也要如此cao持。此我之愿,非恪之愿。” “殿下,臣无意驳斥七郡教化,但上将军在军中传道……” “那是他的亲卫。亲卫中人本就是墨者,墨者学墨,何罪之有?” “臣听闻上将军亲卫达两万之众,秦律何时许过将领拥兵……” 咚! 言未及终,扶苏的酒觞已经悄然坠地。他冷冷看着严骏,又扫过堂上貌似事不关己的苏角、江隅、司马欣和董翳。 “恪扩亲卫乃是奉我之令。事急从权,我亦信恪,中陵君,可满意了么?” “臣……不敢。” “外患尚在,内忧便生,怪不得以恪的坦荡,依旧害怕做个权臣……”扶苏长叹了一口气,起身离席,“我累了,诸位慢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