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9章 庄严隆重 不事虚文 (第2/2页)
享,也可以与我同桌享受美食,一切都依新娘的的意愿自由行动,让新娘同享欢乐的好日子,做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新娘。 此外,晚宴还有两个缺点,其一是容易疏忽了防卫,其二是吃饱了挺着大肚子睡觉是挺难受的事,也有碍健康。因此婚宴改在中午,将于马尼拉总督府花园举行,大家可以开怀地大吃大喝,人数的控制将请随军参谋部开始拟定。 婚礼后拜见翁姑的程序就免了。回门则依照岳父母的安排办理,我会尽可能都参加,但是因为有部分岳家可能需要用上不少时间于路途上,因此仍应以军国大事为优先,这点需事先请诸位岳父母谅解。 以上是我对整个大婚的构想,尚请三位尊长及芳菊给予指导,做得到的,我们现在就立刻把它加入。」 首先表示意见的居然是黄公爷,问道:「主公说男女情投意合八字就一定合,因此问八字、换庚谱就省了,这点虽与古礼不合,但是我也很认同。不过将三书六礼,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三书,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一天内办完,是否太过简约?」 我回答道:「如若仅凭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及亲长都还互不认识,当然有需要多点时间以互相了解是否合适,但是以你我之间的熟捻程度,已经不需要再互相试探了,因此我认为只是遵古礼走程序之事尔。 所以有许多贤者曾说过『简单就是美』、『简单就是幸福』、『放下就是快乐』,简约就是把没有用、没有意义的事务丢到一旁,人就轻松、好过了。 历史上最有名的繁杂婚礼,是在唐高宗太子李弘纳太子妃裴氏时,虽然太子妃的父亲就是金吾卫大将军,双方都已熟知,大臣们仍认为裴氏是当时最大的门阀,需要大大的cao办一番。 大臣们只图享受热闹,不顾当事人是否能承受,结果中间加入许多程序,耗时一年才办好,太子李弘也病倒,婚后两年就归西了。如果我是唐高宗,对于那些妄言的大臣,都应予追究责任。」 接着是重头戏,公爷夫人表示意见了,她问道:「主公说婚礼要在大白天结束,婚宴时新娘可以穿上轻松的衣服,出来陪尊长亲友、丈夫共享美食,这都不合古礼,是否有招致不祥之虞?」 我回答道:「婚礼是人生的大喜事,如果能够与亲友高高兴兴的欢聚一堂,让新人接受大家的祝福,那就是最吉祥的事了。我查过婚礼礼俗的由来,那是东汉时代大儒,集两汉经学大成的经学家郑玄,郑康成注释的《仪礼》而来。 《仪礼》是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经书,汉.郑玄《仪礼.士昏礼注》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所以依照郑玄的意思,婚礼必须要在日落后三刻为之,在黑灯瞎火、昏天黑地之时,因为此时阳往而阴来,这时新娘去新郎的家,才能契合天地运行的道理。 结婚是正大光明的人生一大喜事,为何要像做小偷一样地摸黑进行?那是因为汉代的古人尚未了解天地运行的道理,因此顾名思义,认为白天就是阳,天黑就是阴。 到了梁武帝时,命周兴嗣取了王羲之写的一千个字体,汇编为一篇《千字文》,文中有云:『……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至此,天地运行有常的道理,才普遍为士大夫阶层所了解、接受。 其实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已在其所著《天论》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只是一直到东汉时代,这个知识尚未能普及,才有连大经学家郑玄都误解了,以至于误导国人千余年呀! 至于婚宴时,让新娘可以穿上轻松的衣服,出来陪尊长、亲友、丈夫共享美食,是否不合古礼? 我遍查古籍,均未对新娘在婚礼时的行动做任何限制,只有一些杂书里提到过『新娘入新房后,新郎以桃枝掀起新娘的盖头,夫妻喝合卺酒,婚礼告成』。但这并非经书的正式规定。」 黄公爷夫妇均未再表示意见,我问汪部长:「师兄有无高见,尚请不吝指教。」汪部长回答:「我今天是上了一课了,回想我结婚时所受的折腾,真是冤枉呀!大人!!」 我问芳菊:「有没有意见,有意见现在就要提出来,这可是你我的终身大事,要不然就要这么决定啰!」 芳菊说道:「校长用了这么大的努力,都是为我们着想,校长这么在乎我们的感受,我们真是不知何以为报呀!怎么会有异见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