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8章 皇子教育 从小做起 (第2/2页)
,写下了帝王产术之技术规范、相关设备的准备、以三只怀孕,即将生产的母猪做一连串试验的细节、建立手术室病人安全照护的标准作业程序、以及手术前、中、后之安全查核表、血液检测技术之建立、手术中及重伤病患之输血技术规范之建立、输血作业标准程序书及输血作业应注意之事项等九本小册子。 我慎而重之的将我心血结晶的九本小册子,全部交给汪部长,请中华医学院及卫生部诸位长者先审阅,后天一早我将带上手术刀、缝针、缝线等,去中华医学院会同诸位长者,进行待产母猪之实作试验。 第二天天还未亮即起,我先到海印寺山门前,主动拜见明慧法师,看到大雄宝殿前面两侧,已摆满了一钵钵的清水,还有两大缸的水,我猜是寺僧为我们准备的漱洗用清水,我拿了一钵水,很快的梳洗完毕。 却听大雄宝殿内传来一声佛号,随即看见明慧法师缓步而出,法像庄严,我赶忙双掌合十,口诵:「法师吉祥。」明慧法师说道,昨晚已召集各长老会商,对于我的看法深有同感,愿追随中华义师暂避海外,寺门将关闭,全体寺僧136人任由中华义师调遣。 我向明慧法师再度行礼,感谢大家的认同,将请承恩伯周全斌部负责照应诸位高僧,相关的行动细节,将由承恩伯副将黄国贞将军向法师禀告,随即告辞离去。 回到营地,同学们也都起来了,正由战士们引导,陆续到海印寺梳洗,我告诉黄将军有关明慧法师的决定,请黄将军先去与明慧法师见个面认识一下,事先了解海印寺的需求,并请尽力配合。 前面500步左右有一个观日出的好地方,等同学们梳洗完毕,我带同学们去游览一番,路面平坦好走,看完日出正好回来用早餐。约一刻时间即到,此时太阳冉冉升起,时间恰到好处,同学们都高兴的欢呼,迎接今天的第一道曙光。 北方山脚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周全斌的故乡金沙乡。一大片的绿野平涛,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最佳时机,但见长相并不是很喜人,应该是雨水不足,再加上东北季风过盛所致。 用完早餐,我请大家检点个人随身物品,准备出发。整装完毕重新出发,接下来的山路都是缓坡,我要同学们注意脚下,不要去采滑动的石头,靠着路旁的草地走,既不会滑倒,也不容易起脚泡。 山路只有三里,总路程共约18里,午时前应可以走到渡头,请大家在平坦路面行军时,多多观赏风景,同时领略农夫的辛苦。一路上九九表、注音符号表,当然还有军歌,反复的高唱,大家一点都不觉得累。 但见道路两旁,阡陌纵横,农夫们冒着仲夏的烈日,辛勤的除草垄土,只是希望能多一点点的收成。走了约一个时辰,到达金沙乡的鹊山林区,过去因为此地多李树,故又名李洋。 现只剩稀稀落落的几棵李树,长得也不好,其他都是杂木,我要同学们就地找个阴凉处休息。但不要散得太开,等一下休息过后,校长要上第四堂课:「政治课,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君王和大臣,如何妥善管理和统治国家的基本学问。」 天气开始澳热,休息一刻后,我要大家聚拢过来,把阴凉处让给女生和卫生部的长者。我首先唱二首诗,希望大家把它记起来,时时提醒自己,这二首诗都来自中唐诗人李绅,在八百多年前所做,诗名:《悯农诗》。 第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两首诗中最重要的是:四海无闲田,说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但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国家的做高领导人——皇帝,都在深宫中长大,身边的人只有也是在深宫中长大的宫女、后妃、太监、腐儒。协助皇帝管理和统治国家的大臣,都是只念四书五经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人,见识浅薄,多不知民间疾苦。 每每有人论及昏君,一般会拿一件贩夫走卒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说晋惠帝的傻。故事说的是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天下大旱,老百姓饿死很多。 当大臣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晋惠帝时,痴痴呆呆的皇帝心中涌现出对子民的无限热爱,经过一阵子冥思苦想之后,给出了他自己的解决之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rou糜?」 其实大家如果仔细看历史,晋惠帝堪称仁慈而且是个有情有义好皇帝,千百年来被人所嘲笑乃至唾弃。然而,说出「何不食rou糜」这句话的,真不是晋惠帝,而是封建帝制本身。只不过晋惠帝不懂得矫揉造作,说出了这句大实话而已。 封建帝制之下,皇帝高高在上,哪里懂得民间之疾苦?除了刘邦、朱元璋这样草根出身的开国君主之外,又有哪个皇帝真正能体谅勤苦得百姓?「何不食rou糜」这样的疑问又岂止是晋惠帝一人? 再看最近的例子,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刚刚即位的崇祯皇帝一方面以雷霆手段解决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另一方面又提拔重用袁崇焕等人才,一时间「中兴之主」、「雄才伟略」、「宸机独断」等赞誉声不绝于书。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也逃脱不了「何不食rou糜」般矫情带给他的宿命。 备受崇祯皇帝器重的袁崇焕意气风发地赶赴宁远前线时,他的老部下毫不留情地给了曾经的统帅一个下马威——闹饷哗变。也难怪兵士们会闹,几个月领不到饷银,吃喝无着还能怎么办?袁督师毕竟是袁督师,在辽军中尚存余威。 他一方面积极弹压哗变、整顿部队,另一方面写奏折要求朝廷补发积欠的军饷。 而天纵英明的崇祯皇帝是怎么批覆他亲手提拔的爱将的奏折呢?根据《烈皇小识》记载,崇祯皇帝召集群臣讨论「请饷」问题时,说了如下一段话:「将兵者果能如家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 这段话说的是多么义正词严,多么理直气壮。在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怎么也跟那些俗人一样,动不动就伸手向朝廷要饷银,怎么就不能用爱、德、信去感化那些闹饷的士兵呢? 显然,这位长于深宫之中的小皇帝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人是要吃饭的。所谓,当兵吃粮,天经地义。既然要让人家在前线拼死拼活地打仗,正常的粮饷总是要保证的。 所以说,真正说出「何不食rou糜」的不是晋惠帝,也不是崇祯帝,而是封建帝制这个制度。因此将来的皇子,都要从小就到一般的学校上课,多交一些正直、有见识的朋友做发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才不至于受大臣蒙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