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二章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第2/2页)
之间又有什么是不能用阴阳数列表示的呢? 而像是苏厉,他便醉心于数学之中的阵列之法,这是他本质使然,纵横策士,往往视天下黔首,乃至于士兵,士宗都为数字,冰冰冷冷,不含有任何感情,士兵不过是个基数,人口不过是个交易,土地,不过是个筹码。 或许也正是这种“透彻”,才让苏厉深陷数学之中不可自拔。 策士对于数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他们不仅要能言善辩,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更要缜密强大,否则面对敌国君王,士族时,若不能巧舌如簧,那便是要被人剐rou剥皮,杀而烹之的下场了。 数学有人喜欢,有人闻之色变,犹如龙虎在前,这也是世间常情,而出去那人认为数学无用,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他本身位置不高,权利不重,读过二三圣贤书,游过七八十里地,所见之物皆是眼前,这并没有错误,只是因为他本身站的不高,亦并无大志的缘故罢了。 无大志不见得是坏事情,天下的众生是层层叠叠的,有高处者便有中等者,便有次等者,便有底层者,从古至今,从来如此,区别只在于上如何待下而已。 程知远宣讲稷下,其中主要原因自然是荀子之邀,若不是为了那六部传世剑经,程知远何苦走这一遭,不过来稷下这一趟确实不亏,宣扬道理,荀子不仅仅是为程知远找了个舞台,同时也是为世间开了条新的道路。 并且这条道路从蒙昧立刻转向清晰,从坑洼立刻转向平整。 用时不过二十四个时辰。 稷下学宫乃是当世最大的“高等学府”,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战国的精英,在这里宣讲从来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论宣讲者出于什么目的 数学的作用在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所以它不绑定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项具体技能,但它却是一切工、科的基础。 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水脉这些每一个都和数学算经息息相关。 程知远的木炭笔忽然定格了一下。 他忽然转过头去,看了一下正在奋笔疾书,照抄“黑板”的嬴异人。 自己这三日宣讲,稷下诸人虽然兴趣极大,但都没有出现如嬴异人一般噬数如命的人,而这位未来的秦王,在经历了跟随自己的这短短时间之后,在未来又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 是继续回归历史,照本宣科,从去邯郸为质,再到吕不韦登门拜访,随后拜见华阳夫人得名子楚,再后娶赵姬,回国登临王位,最后走完三年秦王路,年纪轻轻便归天而逝? 还是说走上另外一条,只存在于惋惜与幻想中的大秦之路? 仙秦神话? 程知远转过了头,而异人这时候似乎才发现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程知远,此时学宫的大窗外,朝阳的光辉照射下来,明媚的冬光带着丝丝缕缕的寒气,把程知远映的,整个人都沐浴在金色的辉光之中。 熠熠生辉,耀世明华。 那是一个让嬴异人终身难以忘却的侧影。 直至后来,异人也曾想过,如果当年没有在稷下学宫遇到程知远,那么后来他的未来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他很庆幸,无比庆幸。 这个念头正是从这个时候生起的。 异人不知道程知远想什么,他只是觉得此时的先生,侧对辰龙之华,沐浴冬日金光于身,宛如天上神祇,又果是谪世仙真。 “周易之中,言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但世间之数本有五十五,故大衍之数在数算之中,作为辅助,而不是一个公式,他相对于五十五天地总数来说,是取其五十,又散其一,不是完全,要看题下式” “这源自于河图之五,五数居中而不动,是恒定数,故而周易之中,把此五数减去,故而剩下的便是大衍五十” “得五十五数归于一,此一,我们称为太一,寂然无声,其一不动,万化冥会乎其中” “龙素,昨日我讲的圆周率,易盘,后其加上的小数点,你还记得吗?” 程知远忽然点名,龙素一愣,便起身,清越之音犹如古筝轻弹,把昨日程知远所说关于小数点的道理一一复述而来。 “太学主称此类数字为微数。” 程知远点头:“不错,微者极小也,微数之学,是指整数之外的数字,这里我要说一下我在某本无名古经中所看到的递减称,分别是‘分、釐、毫、丝、忽、微、纤’。” “昨日说易盘,其中三点一四一五,可以读作三又一分四釐一毫五丝,但事实上,这样读起来,再向后便没有办法增加词汇,因为易盘是一个无穷不循环的微数,数无穷而词有穷。” 程知远在木板上写下圆周率,随后画了个圈。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万物之数都具有一个母相,故中五与八相加得十三,十三与八合又得二十一,二十一与十三合得三十四,三十四与二十一合得五十五,以致无穷地繁衍下去。” “一,一,二,三,五,八,十三……” “是故,在此数列中,前项加后项等于生成其后的数字,每相邻的两个数相加即得到后面的数,一阴一阳由数显道。” “当数字推演到五十五数时,正好是一至十个自然数完成其从生数到成数的一个完整的大循环。” “在上式数列中,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由前两个数字相加的和构成,这就是前项加后项等于再后项,那么我们回到刚刚那条线段,现在这条线段被两分,线是甲丙,分割点是乙,假设甲线被分为甲乙和乙丙两部分,甲乙大于乙丙” “设甲丙为一,甲乙为未知,以误代称,按照这个公式去计算,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值” “是零点六一八。” 第三日的临淄依旧喧嚣。 第三日的讲学馆内,只有一人的声音久久回响。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