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章 会宁 (第1/1页)
老七注意到赵一辰的尴尬,策马过来道:“十一郎你要试着和小白交流,小白是一匹好马啊。” 赵一辰扭头看去,你这意思我不是一个好人? “那我该怎么做?”老七毕竟在军马场干了好些年,应当有些诀窍,赵一辰开口询问。 “这没办法,这就需要你的信心和驾驭它的信念,感染它。” “就要让它服从你,听你的。” 赵一辰……我有句脏话,不知你可想听? “额,七哥,能不能具体点?”赵一辰继续道。 老七嘴角一裂道:“嘿,再好的马,它也就是一个牲畜。不听话抽它就是了。” 看着赵一辰幽怨的眼神,便笑道:“当然也需要一些技巧,这个技巧每个人不一样,每匹马也不一样,总的说来包括用缰绳,鞭子,脚,腿,胯等,或者这些动作的一起使出了。” “首先让马走就有用送跨,腿夹马,腿蹭马肚子,向一侧拉马缰绳,用鞭子晃悠,再不走用鞭打。” “这等烈马,不是光有胆量和力量就能驾驭,你还要有和马交流的感觉。如果你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一上马就害怕,永远也克服不了恐惧心理,永远也不会找到感觉的。” “十一郎你试着和马一起小颠,随着马的节奏点一下支撑一下,马的节奏快你就跟着快,节奏慢你就慢。就稳当了,也就差不多了。” “日后经常牵出来溜溜,练习一下策马奔腾,就可以学习骑射了。” 赵一辰试着和马奔跑时起伏保持一致,果然好多了,那种即将被掀下去的感觉也没有了。 老七看到大笑道:“这就对了,要想和某一样人马合一,达到这一等一的高手境界,却还需要多加练习啊。” “呵呵……” “老七,你如此胡吹,却也不脸红。” 三哥一安、县尉任飞几人也策马围了过来,一起做那吃瓜群众。 对着赵一辰和老七肆意打趣调笑。 …… 陇城县,县衙大厅内。 诸官皆在,和气一团。 县令张钰坐在主坐如众星拱月一般,被佐官们大肆称赞。 “明府乃经天纬地之才,胸中韬略万千,这般治理水灾,必定受使君赞赏”此县主薄朗朗之言响彻大厅。 县承也不甘人后:“明府岂是关心名利、荣路之人,自是体恤百姓疾苦。” “这会州大地风流、风华皆属明府也。” 诸官争先恐后,极尽阿谀之能事。 不一会议事厅变得如同菜市场,犹如几百只鸡鸭乱叫。 县令张钰却是极为享受。 张钰带来的那小吏见诸人这般行迹,心下琢磨了许久。 “明府,你太有才了。”小吏一开口,大厅内诸官皆停了下来。 大家齐齐扭头看去,是何人如此粗鄙,露骨? 原来是这小吏啊,怪不得。 此人据说以前乃明府私从,没什么的文化,正常。 那像我等诗书传家,礼乐教化,宦海浮沉十几载。这等奉承上官的话,早就说的甚是顺溜。 这奉承之言,讲究的是含而不露,饱而不张。要的就是体面,不然就是阿谀之辈了,长官也不会有舒爽之感。 所以此事最为讲究尺寸,此中玄妙,不可言传。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张钰看着诸佐官,心中甚为爽快。要不是还要保持仪态、威严,恨不能大喊三声:爽。 这一刻他踌躇满志,自信天下一支笔,文也纵横,武也纵横,纵横天下论英雄。 他觉得自己悟了,念头极为通达,不再迷惑,也不需要去会宁找那小郎君求解了。 那少年小小年纪,能有什么才能,大概只是那些乡野愚夫的以讹传讹罢了。 想他张钰为了这次水灾,昼不食、夜不寐尽职尽责的指挥救灾,这才使陇城百姓得以安居。 为了水灾,他陇城县先后有刘书吏、魏佐史、赵班头殉职。 什么杀人夺功,四处逃难的百姓,在这一刻统统的离开了张钰的脑海。 那三人已死,剩下诸人都是坐在一条船上,没人会泄露消息的。 有什么好怕的,至于难民,自古以来不可避免,想来朝廷不会责难与他。 这般想来,张钰心下大定,让人安排酒宴,准备饮酒作诗。 没有什么喜悦,是不能用一场酒宴来庆祝的。 如果不行,那就再来一场。 赵一辰一行人,走的极快。 一路走来,四野草木丰盛,植被茂密。 完全不像后世那样梁峁起伏、沟壑纵横。 赵一辰还记得前世第一次来会宁这地方。四周的黄土裸露在外,到处都是黄突突的山,风一吹到处都是黄土飞扬。 堪称;人类不能生存。 路上赵一辰看见两条河流,奔流不息的交汇在一起。 一条是祖历河,另一条听三哥一安说是葫芦河。 听闻此河名称,赵一辰面色古怪的看了看赵一安。 呵呵,葫芦河。 某家就从来都不骗人,好伐!有葫芦河,必然有那葫芦娃。 赵一辰心下感叹:世间最大的伟力就是时光了。 谁能想到这会水草丰茂、气候温润的北国江南,在后世会变成不毛之地。 不久会宁县城已经遥遥在望了,赵一辰远远看去。 城墙比乌兰县高大不少,毕竟州府所在,倒也在情理之内。 这会宁县最早是汉武帝元鼎三年所置,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 大概、可能同属穿越客的王莽篡汉后,将祖厉县改为乡礼县。 位面之子刘秀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推翻那位与他相爱相杀纠缠半生的王莽所设置的一切。 这样便废乡礼,复为祖厉县。 南北朝时,周太祖置会州会宁县,一直延续至大唐开国至今。 虽然城外,搭着很多帐篷,还有些许窑洞,聚集着成群的难民。但是不难看出会宁城以往的富庶繁华。 后世,会宁县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贫困县。 赵一辰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会宁教育的奇迹。 其教育事业在陇中苦瘠甲天下,这种环境十分艰苦、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起步和发展的。 全县形成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 其物产贫乏而人才辈出,并且人才济济,被全国上下誉为“西北高考状元县”。 一时间成为教育奇迹般的存在。 赵一辰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带着好奇,背着包,便去了会宁。 只是那风沙,那苦涩的水,令他终生难忘。 如今这会宁,风景优美,名字吉祥,想来别有一番风味。 要说这会宁城,倒也不负其名。在历史上有数次大型会师。 汉代武帝西巡,临祖厉会师而还。 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 更有甚者,后世有个伟人用浓厚的湖南口音道:“会宁会师,天下安宁”。 从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改变了民族命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