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科技强国_第103章 研究飞艇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3章 研究飞艇2 (第2/2页)

动机。飞艇不同于飞机,飞艇是自身有浮力飘在空中,只需要发动机拉动或推动前进。

    飞机是需要螺旋桨或推进器把整个飞机的重量提起来或推起来,还有余力来快速飞行,需要的发动机马力非常大。

    飞艇需要的马力却不大,假如飞机需要一千马力,飞艇只需要一两百就够了,还是平摊在几个发动机上的。

    具体需要多少徐伟不知道,像这样五十多米长的应该需要200马力吧?主发动机两台,辅助发动机两台,现在技术比较成熟故障比较少的是80马力。

    再研究研究完善完善,主发动机用80马力的,辅助发动机用50马力的,四台一共260马力,应该够用了吧?

    而且发动机还得搞成能转的,是方向转,不是主轴转。正转反转马力都要一样,四台发动机既能向前推动又能向后拖拉,既能为上升提供升力又能为下降提供压力。

    还要能斜着向前向后飞,还要能左边转右边不转,这样遇到大风的时候可以和大风抗衡,不会被风吹的乱跑或翻滚或头高尾低。

    这个简单,把发动机做细一些,加个流线形整流罩,给发动机后面装一个可以转动的装置,用一种控制系统连到驾驶舱,驾驶员可以快速有效的变更发动机方向角度。

    飞艇发动机需要转速快扭力稍微大的,每分钟1000转就够了,扭力不需要特意去提升。主要是需要一种重量轻、性能稳定、故障率低、油耗低的发动机。

    徐伟和刘志每天呆在实验室上下班,把成熟的V形发动机体积缩小,质量变好,油耗降低,重量降低,每秒钟三五千转降低到一千转,扭力还是很大的。

    80马力发动机十多天改造研究好,50马力发动机就简单了,稍微提升扭力,降低转速重量油耗故障率,提高稳定性,学生也一直在研究,再稍微研究研究十来天就搞定了。

    飞艇装的差不多了,咱不像那些大实验室,做个事还得计算计算再计算,恨不得把需要几个螺丝钉都计算好几次。

    计算出大概数据,推演一番修改一番可以搞就马上开始搞,像细节那些问题定个条框出来,最后施工的学生自己就能估摸着怎么做,要的不是精密,是高效!

    先解决没有的,等有了后也就有了样品,没有多少时代大局观的学生们就能慢慢的完善,相当于一次次的升级更新,等技术成熟了就可以转变为生产力了。

    一个领导带领一大帮人干活,不能自己思考自己分配调整,你得让手下人明白他们要干的是什么,有个大局观,这样他们才能动脑子思考小局观。

    你不让他们明白那就只能拔一下动一下,你就会烦躁起来,手下人怕领导啊,所以就开动脑筋使劲猜,猜对了被你夸两句,猜错了那后果就有点严重了。

    和手下做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他们做的是什么,该怎么分工,该怎么配合,他们自己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规划。不用领导事事亲为,领导也能轻松些多想想漏洞细节,也能培养手下人工作能力,徐伟就是这么做甩手掌柜的。

    大半个月没管飞艇这边,他们把客货两用舱做好了,简单调整拆卸就能转换,用三角形龙骨最上面那根横梁把货物吊到底层甲板,关上舱门就好了。

    吊舱做好了,很轻很结实很漂亮。下部气囊和蒙皮改造了,要求全部达到。驾驶舱和发动机位置支架做好了,就等发动机一到直接安装,所以徐伟超级省心。

    实验室出品,必属这个时代最好的精品!四台发动机装上后原地试了几个小时,正转反转没问题,垂直水平倾斜都没问题,给飞艇四个支腿绑上又轻又细的100米长缆绳,开始试航。

    驾驶员进入了驾驶舱,地面先把勒紧的系留绳松开,飞艇开始快速升空,升到100米只需要半分钟。

    很快系留绳绷紧,驾驶员颤着音用铁皮喇叭高喊“左主机测试”,左边主发动机启动别的不启动,飞艇开始转圈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