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膑传 第三十九回 (第2/2页)
前来增援!” 庞涓接到魏王急书后,左右为难。眼看邯郸城旦夕可下,若在这时撤军,他怎能咽得下这口气;若是不立即撤军回救,那就是抗旨不尊,得罪了大王可落不到好处。 他反复思量了许久,正在为难时,只见庞葱喜形于色的前来向他汇报:“恭喜叔父,邯郸守将射下降书。” “赶紧拿来我看!”庞涓听后大喜。 果然,降书上的落款正是赵军守将丕平。那丕平守城数月,不了解对手状况,眼看挡不住魏军的猛攻,而赵侯又已躲得远远的,只得无奈投降。 邯郸投降后,魏国局势有了极大的好转——虽说楚国加入了战局之后,魏国的局面变成了以一敌五,但赵国已经元气大伤,暂时无力反攻,堕落为“轻量级”选手。 这对庞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兴奋地接受了丕平的投降后,安排副将接替了丕平,很快控制住了邯郸局势。随后,他紧急下令:自己亲率五万军队赶回魏国救援襄陵,剩余人马驻守邯郸,防止赵军反扑。 真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庞涓行军如此仓促也是不得已:据魏王来信得知,如今齐、楚两军主力都在襄陵。他不敢怠慢,只求能尽快赶去支援。好在对方几路大军这时都集结在魏国最南部,因此一路上尽可以抄近道赶去,丝毫不用担心他人派兵阻击。 他与庞葱领兵三万先行开路,庞茅在后方督促剩余二万部队加油赶上。自此,大队魏军离开邯郸,拖沓向南而去,行至桂陵(今河南长垣一带)地界时,突然四周喊声震天价传来,只见大队的齐军从两旁的密林中杀出,围住庞涓所部。 庞涓大吃一惊,奇怪道:齐军这时不正在猛攻襄陵么,怎会突然在此地出现。 领兵杀出的正是齐国大将军:田忌。这一段时间内庞涓领军杀来杀去,他也没闲着。除了之前威压宋、卫等国的那一战外,他还特意去了一趟楚国。 当时,楚宣王(楚肃王之子)见田忌千里迢迢的赶来郢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到底想做什么。等田忌将前来的目的大致说清之后,惹得楚王笑得合不拢嘴。为何?原来,田忌请求楚王派大军前去攻打襄陵,自己则率领齐军前去阻击庞涓援军。那楚王早就对襄陵城垂涎三尺,只是顾及庞涓颇有才干而不敢轻易下手。现在齐军主动承担起对抗庞涓的重任,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十万楚军很快就集结出发,前去进攻襄陵。齐军等楚军赶到后,迅速撤走,悄悄的赶到桂陵一带埋伏,如今已经等了他庞涓多时了。 古文有云:孙子(此次指的是孙膑)用兵,虚虚实实。以上这些便是孙膑的计谋:攻打大梁是虚招,攻打襄陵是虚招,挟持宋、卫,联盟楚军,全是虚招……只有一招是实的,那便是伏击他庞涓。 庞涓所率的乃是先头部队,只有三万人,距离十万齐军相去甚远。而且之前魏军猛攻邯郸不止,如今又是急行军到此地,都已是疲惫不堪,真打起来胜算极小。但齐军主将是手下败将田忌,庞涓想到这里,心中稍定,便准备督令部下奋力拼杀。谁料想这时齐军阵中推出一辆小车,车上一人掀开帘帐,朝庞涓高声问道:“庞师弟,别来无恙?” (至此,十万齐军露出了庐山正面目:真正的统帅不是无能的田忌,而是“超重量级”选手——孙膑。) 这声问候旁人听来不打紧,庞涓听了之后只觉得毛骨悚然。他盯着对方看了半响,叹道:“原来齐军之中另有高人,难怪能出此奇谋。” 一声感慨之后,庞涓拔出剑来,下令魏军奋力突围——如今乍然间遭受大军围困,莫要再说救援襄陵了,只求不要全军覆没就好。 由于庞涓临危不乱,指挥得当,外加庞葱武艺高强,他二人率着三万魏军拼死向大梁突围,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去。只是可惜了其他那些精锐的魏军将士们,他们向来百战百胜,今日却不幸遇上了技高一筹的孙膑。随着大队齐军蜂拥上前,魏军大败,伤亡惨重。 庞涓、庞葱二人总算是逃得了性命,庞茅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后方努力督促部队拼命向前,结果还没摸清状况就搅进了战局。齐军这时大战方休,正恨庞涓跑得飞快,杀得不过瘾,眼看又有魏军开到,个个如猛虎下山一般接着冲上去乱劈乱砍。庞茅毫无准备,手下士兵集体大乱,结果这支部队全军覆没,连小将军庞茅也未能幸免。 庞涓率领败军奔回大梁后,很快得知庞茅战死的噩耗。他老泪纵横,心中咒骂孙膑诡计多端,发誓来日一定要洗刷这次的奇耻大辱。 田忌见齐军大胜,便与孙膑协商,想率军北上去帮赵国收复邯郸。 孙膑听后摇头答道:“如今赵、魏、楚等国一片混战,我等不如置身事外,等战局明朗之后再作决策。魏军刚刚大败,必然会从邯郸撤军前去争夺襄陵,那时,邯郸城不需我等去救,也能回到赵国手中。” “那我等就此率军回国?”田忌刚打了胜仗,还想更建功业。 孙膑见田忌跃跃欲试的神情,笑道:“将军可趁此时领军横扫淮、泗之间,威服众国。这也是大功一件。” 除了宋、卫之外,淮泗之间尚有鲁、薛、莒等其他小国,共有十四国之多,号称“淮泗十四国”。先前说了,他们夹杂在魏、齐两强之间,只能无奈的充当墙头草角色。之前魏国实力更胜一筹,因此他们大多倾心于魏国,如今齐军已击败了魏军,威名远扬,还有谁敢不服?于是,田忌兵不血刃,只搞了一次武装大游行便逼得这些小国集体投入齐国的怀抱,纷纷称臣纳表,向齐威王表达各自的衷心耿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