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膑传 第三十六回 (第2/2页)
此看来,守在这里的士兵们还真是苦命啊。 不过,连吴起都奈何不了的关卡,庞涓又能如何? 受命把守此关的士兵不多,只有五万不到。好在他们当中有一些老兵,曾经和吴起进行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经验丰富,看到庞涓领着大军前来,都是镇定自若,安慰身边没见过大阵仗的“新兵蛋子”们。不就是“河西兵”么?不就是“魏武卒”么?啥样的状况咱没见过,来吧! 转眼间数月过去了。崤关上,数万秦军依然守得密不透风;崤关下,大批魏军依然在埋头苦干…… 庞涓知道这关轻易攻不进去,但他已下定决心:不逼得秦军主动出战,不退! 春转夏,夏转秋,秋转冬,冬回春,很快,一年时间过去了。 当初烈日下汗流浃背的魏军如今都已换上了冬衣,可他们依然还在从事一年前的那份工作。当然了,该战役初期时,双方你攻我守忙得欢快;打到这个份上后,则是魏军偶尔闲着没事时上去捣鼓几下,然后就是数日甚至数十日的平静。 然而,庞涓决心坚定,无论如何不肯撤军。魏军上下见主帅这般固执,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耗在关下。 有朋友会问了,既然这个崤关如此艰险,为何不另寻途径。难道就这一条路能打入秦国内部? 当然不是。除了此关外,秦国北有萧关(在崤关以北),南有武关(之前秦献公伐魏就从此关杀出),西有大散关。只要能突破这三道关卡,同样能攻入秦国。 这么说来就全明白了——这秦国地处关中地区,地理优势真是没的说!他四周都是险川狭道,无论对方从哪个方向进兵,都会遭遇到眼下一样的难题。算来算去,还算是这个崤关距离最近了,凑合着攻吧! 照这个情形,庞涓想要突破关卡,攻入秦国,简直是做梦。因为他所率领的魏军主力虽有十万之众,但毕竟是在秦国的本土作战。前文说过,秦国可是历来有着“全民皆兵”的优良传统,只要络绎不绝的派发援军,魏国就是再派个十万人过来也不够一看。 但凡事总有例外,这次幸运的被庞涓给拣着了。秦孝公和卫鞅二人明知道崤关遭受庞涓一年多的猛攻,已经疲惫不堪,渐渐不支了,却始终没有派发援军过来。 如此的战略要地,就是昏庸之辈也会拼了老命死守住。怎的卫鞅等人连这点道理也看不明白? 原因很简单:没兵可增。 开玩笑吧?当年秦惠公、秦献公动辄出动三五十万大军,何等威风?怎的一夜之间秦国没兵了。 这不是开玩笑。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卫鞅。 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前前后后总计推行了十几年之多,属于彻彻底底的大型变革运动。庞涓领兵来攻时,变法才是初始阶段,秦国上下正在执行“废井田、开阡陌”的垦荒运动。 之前是“全民皆兵”,如今是“全兵皆民”,自然兵就不多了。 那常备军队总归要有一些吧?虽说几大关卡费去了不少兵马,但秦国也不至于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军士赶去种田吧? 别忘了,卫鞅这时正率领着十万士兵在大筑咸阳城呢!之前秦孝公批准了卫鞅迁都的建议后,这位“卫左庶长”便立即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了咸阳新都的建设工作。庞涓忙着攻打崤关时,他也没闲着——工程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这么两下一来,没兵自然不奇怪了。 这可真是便宜了庞涓。在秦孝公、卫鞅两人的配合下,庞涓历时二年多,最终依靠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攻入了秦国本土——关中平原。 惊险!真是惊险!幸亏卫鞅的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只用了三年不到时间,便完成了偌大的“咸阳新都”的前期工作,让秦孝公和秦国臣子们有处避难。这时的咸阳城,市集、人口、设施尚未齐备,但城池已经坚固,足以凭险稳守。 庞涓大军一旦突入关中,自是势不可挡。他志得意满的向栎阳进发,心道:且看你等这次如何避而不战?不挫败秦军主力,势不回国。 到了栎阳后,他再次傻了眼:秦国在搞什么名堂?河西可以不要,崤关可以不要,难道……连都城也可以不要吗? 数万魏军军容齐整地布列在栎阳城下,城上,空荡荡一片,无人把守。 很快,庞涓拿下了秦国都城栎阳的捷报传到了魏惠王处。 “好个庞将军!竟然能一举攻破栎阳!”魏惠王看着捷报,一时不敢相信。他兴奋地踱着步子走了半响,对前来报讯的士兵道:“寡人这就任命庞涓为魏军主帅,行大司马职权。你等立即带令状和旨意回去,务必要庞元帅体会到寡人对他的器重。” 收到魏王的嘉奖旨意后,庞涓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如今得了栎阳,建了无双奇功,大王也果真将自己视作了吴起第二;忧的是:自己苦战了三年,连秦军主力都未看见。有心继续进兵,但一路过来所得的土地、城池都要留人把守,兵力越分越散,担心卒然间遭遇秦军猛烈反攻难以抵挡。就此撤兵吧,苦战了三年才算得了座空城,心有不甘哪! 这秦国是怎么个打算,怎的连栎阳都舍得拱手让人。有诈,定然有诈! 他顾前瞻后,最终决定撤军。随他前来的十万将士苦战三年,已经十去二三,伤亡不小。剩余的将士心念故土,也都战意不高,见主将有意撤军,都欢呼雀跃。而庞涓主意虽定,心中毕竟还是难舍“灭秦”的大志,在撤军途中一步三回顾。 罢了。这次准备不足,待我第二步战略实施完毕后,再回来吧。 所谓第二步战略,之前说过:削弱韩、赵二国。早知秦国战备如此懈怠,还不如当初就先攻这两国。他们若是顺从了,眼下尽可让大王源源不断地派遣兵将前来相助,何至于面临这等战不得战、退不舍退的窘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