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吴起传 第二十八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吴起传 第二十八回 (第2/2页)

之间出现分歧。到那时,楚军无后顾之忧,只需一心向北,魏国可轻易打败。”

    楚王听后深以为然,改变了伐魏的初衷,委任吴起执行上述战略构思。

    吴起得令后,立即亲率五万楚军东进讨伐越国。

    越国自从勾践过世后,状况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的子孙丢弃了先祖那份“卧薪尝胆”的精神,自以为有长江天堑,北可以挡齐国,西可以拦楚国,平时不整饬军备,只顾肆意享乐。

    吴起大军开到长江岸边,越国毫无准备,被打得大败。只一战,就几乎把越国赖以生存的众多战船焚烧殆尽。越王见来势不妙,赶紧写信求和,答应向楚国称藩并献出大量的财物。吴起无意孤军深入,也见好就收,将矛头转向,对准了楚国南方的百越部落。

    在此注明下,这个百越和上面的越国不是一个概念,是当时地处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玩过《仙剑奇侠传》的朋友应该知道,游戏里有个邪教叫做拜月教,地处苗疆——“百越”、“拜月”,呵呵,原来如此。

    百越族虽然人不多,但占据着有利地形,又距离楚国核心地带较远,平时造造小反,抢抢财物,也没人能管得了。

    现在吴起说,你们得归我管,不服从管理我就来打。百越族人平日躲在深山里,自然是没机会听说吴将军的丰功伟绩,面对吴起的恐吓,只轻哼一声道:你是哪位,老娘贵姓?

    吴起见这帮人吓不住,便动起真格的,带了一万多人轻装上阵前去讨伐。百越族人平日里最多也就是欺压下官府,哪见过这么多的正规军队,自然被打得四散而逃。吴起顺利平定百越部落后,又采取恩抚策略,渐渐吸引少数民族前来归顺。同时,他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在此,设置了五岭郡,作为楚国的最南方边界。

    东、南已定,接下来只剩西边了。

    楚国的西边主要有三个国家:除了占据蜀中(今四川省)巴、蜀两国外;另一个则是吴起的老对手——占据陇西的秦国。

    巴、蜀两国人烟稀少,且一门心思闭关自守,不足为虑;秦国本来也是楚国的老朋友,之前还帮过楚悼王的大忙。但朋友和敌人是可以轻松转换的,谁让这是弱rou强食的战国呢?

    这时的秦国国君已经是秦献公了。他本是秦国太子,和当初的陈完一样,也受过夺位之痛,一直流亡在魏国(秦惠公之父秦简公是他的叔祖父,当年篡夺了君位)。他趁着秦惠公死后新任国君才两岁的机会,潜逃回国成功夺回了君位。

    秦献公继位后,意欲奋发图强,开疆拓土。他鉴于魏国数次大败过秦国,不敢招惹,只得南下向楚国开刀,希望能讨点便宜。

    当时楚国和秦国的交界点位于汉中—商於(今陕西南部)一带,距离楚国郢都较远,靠秦国雍都却很近。楚悼王眼看秦军大举来袭,而楚军主力鞭长莫及,便想放弃汉中,让给秦国人算了。

    吴起强烈反对,他对楚王分析道:“汉中虽然荒凉偏僻,却临近陇西,关系重大——若是让秦国得到了汉中,就能南下兼并巴、蜀两国。那时,秦国的实力将大大增强,楚国西境将永无宁日。”

    因此,汉中再难以控制,也绝不能拱手让给秦国。

    说的是很有理,但汉中地区和之前的宛城一样,也是楚国的力量薄弱地带,想以一支偏师和秦国主力周旋,难度不小。

    不过,吴起出马,那就不一样了。

    考虑到汉中一带这时已剑拔弩张,他为了节约时间,并没有召集大军,只带着几名副将轻装上路,迅速赶到汉中负责抵御秦军。

    看到汉中的统帅突然换成了吴起,秦军很是郁闷。从魏国打到楚国,怎么就是躲不过这位吴瘟神呢?

    吴起才不跟他们多废话,亲率汉中城内的几万楚军主动出战。而秦军上下早已患上了“恐吴症”,看到吴起来攻,之前还信誓旦旦的他们竟然不战而溃,被人数少于自己的楚军一顿痛打,伤亡惨重。

    秦献公这才相信:无论吴起在哪里,都是秦国的煞星,此人一日不死,秦国一日不得出兵征战。

    他只好无奈的暂时放弃了开疆扩土的念头,将精力转移到内政治理上。

    看到秦献公的和议书,吴起立即同意——汉中地区楚军的实力他是知道的,只够自守,不能进攻。

    和平,就这样被打出来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