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沙姜 (第1/1页)
陆坤知道,沙姜价格的诡异波动很快要上演了。 对陆坤来说,这一次至关重要的发家机遇,不容有失。 不出意外的话,从11月下旬开始,沙姜价格就会开启一连串的暴涨,甚至涨到了极其恐怖的十几元一斤,最后变成一地鸡毛! 如果陆坤不是在前世经历过,恐怕他也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眼下这个岁月,十块钱都能买到四五斤猪rou了,而且还是顶好的大肥rou。 这一次的沙姜价格暴涨,几乎没有来由,没有任何预兆。 在此之前,沙姜价格一直都是不瘟不火,长期在五六毛钱一斤的价格区间内徘徊。 即便是收获的季节,也少有人问津,无论是农户的种植一样还是贩子的收购意愿,都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 然而短短半个月,沙姜便由原来的每市斤五六毛钱暴涨到十几元每市斤,价格足足翻了二十多倍! 很明显,这不是正常的市场供需失衡,而是有大批的资本在炒作“沙姜”这一农产品,通过囤积居奇的方式超过沙姜这一农产品的价格。 不过,与其他炒作相比,这一次的沙姜价格暴涨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 前前后后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及时撤退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利欲熏心之辈俱都成了炮灰。。 前世沙姜价格暴涨的时候,陆坤还窝在农村里,没能接触到这些秘密,白白错失了在其中分一杯羹的良机。 这辈子他可不会让这个好机会平白溜走。 村里人倒是也有人种沙姜赚了钱,不过农民想要和‘市场’斗智斗勇,显然是痴心妄想。 有不少村里人在沙姜价格暴涨之前就已经把沙姜早早地卖了出去,即便是没卖出去的,看着沙姜价格不断走高,也不敢再卖了,心里想着沙姜价格还会接着涨或是明年沙姜更贵,把剩下的都留种。 甚至还有不少老农在沙姜价格攀高至十几元的时候还入手了不少沙姜,留做来年的种子,最终赔得干干净净。 距离生姜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还有近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陆坤都在拼命地攒本钱。 “唉……还是重生晚了点”,陆坤擦了把汗,在心里叹道。要是早重生几个月,家里的两亩地就不中粮食,直接种沙姜,到时候轻松便能赚好几万。 在不少人眼里,狂野年代里的钱特别好挣,就像是遍地黄金一样,随便捡。 其实不然。 在早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再叠加奇特的双规制,这就使得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往往容易出现偶发性失灵的情况。 这就使得各类生产资料的价格,时常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非正常波动。 许多小作坊主、小工厂主在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多是今日百万富翁,明日百万负翁,很多人都发了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的财,甚至更多的人连自己究竟是怎么发的财都说不清楚,只能将之笼统的归为“运气”。 稀里糊涂发财,稀里糊涂破产,似乎是早期商业再正常不过的序曲。 在这个时期,现代商业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下海经商成为全新的选择,不少人成为先行者、拓荒人,很快就尝到了甜头,一跃而起,成为人人艳羡的“万元户”、“百万元户”…… 其实这些人能够发家,跟他们自身的管理能力并无直接关系。 事实也证明了,早期发家的那批人,基本都是撑不过二十五年的企业寿命“诅咒”,很快迎来了倒闭潮,风光仅仅维持了十年左右,甚至是更为短暂的时间。 有个笑话,千秋伟业初期,各地想要树立带头致富典型,纷纷派出各路记者,寻访、报道各个大名鼎鼎的“百万元”户。 结果报道刚登出来,几天前的采访的百万富翁就因为生产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无法按时完成订单、无力赔偿违约金而被告上法庭。 百万富翁短短几天时间就成了“百万负翁”! 街头巷尾都把报纸上的故事当做笑话来讲。 …… 陆坤现在要做的就是攒钱攒钱再攒钱,低调低调再低调! 事实上,从特殊岁月走过来的商人,几乎没有哪个不深谙低调之道。 许多在火车上提着大麻袋、浑身上下散发着臭烘烘的气味的老农民模样人,说不定就是隐藏在普通人之中的百万富翁。 这是一个人人对发财趋之若鹜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如同野火般炽烈燃烧的年代。 陆坤深刻地明白,唯有跟着大势走,最终才能出人头地,逆着潮流闯,唯有死路一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