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32.卢宅论商(兑现加更承诺) (第1/1页)
“晚辈姜明,见过卢老太爷、卢伯父。”占领徐闻后,姜明当天晚上便来到卢府,拜访卢家的两位长辈。他与卢婷悦的关系,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因此姜明是参照后世见家长的态度拜访的,见面便躬身行礼。 “督军客气了,老朽愧不敢当,请坐。” “多谢老太爷。” 卢老太爷本想请姜明上座,虽然姜明知道古代商人地位低,他完全有资格坐在主座上,但这与他的理念相悖,因此执意让卢老爷坐在主座上,他则坐在左首位。 “卢jiejie,这位督军看着很年轻、很帅气的嘛!”一位年轻的小姑娘从屏风的缝隙看向正常,向卢婷悦问道。 “这位就是婷悦的心上人啊!看样子挺文气的嘛,没想到却是统兵打仗的将军。”看上去年纪较大、估计是卢婷悦长辈的女子,笑着说道。 卢家后堂,卢婷悦的一群堂姐妹、婶婶和姑姑啥得,都透着隔帘观察姜明,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着。 “小姑说啥呢?人家和他可是清清白白的。”卢婷悦捂着脸,一副害羞的表情。 “两人都已经在一起呆了一年多,现在是清清白白,往后怎么样,我们都懂的,嘿嘿。”一位年轻女子调笑道。 。。。。。。 “不知督军如何看待商人?” 姜明自然不知道后堂那些女子也在议论关于他的话题,他正在和卢家两代家主讨论着工商兴国的话题。这个话题是卢正松挑起的,目的是探探姜明的口风,提前打听革命军将来在统治区内的施政计划。 可是姜明不会只关注某一位商人的利益,来自后世的他知道,只有发展工业、提倡贸易才能让一个国家真正繁荣起来。 姜明沉吟片刻,认真道:“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因此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繁荣强大,必须发展工业和鼓励商业贸易,同时提高商人的地位。” 卢正松对姜明的回答大感意外,从来没有哪个朝代会说提高商人的地位,便问道:“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为何督军偏说提高商人的地位呢?” 姜明笑而不语,只是反问道:“敢问伯父,国家富裕的标准是什么呢?” 古人没有专门的标准定义富裕,但儒家却有小康一说,卢正松毕竟是旧士族出身,答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 小康在儒家眼中比大同低一级,相当于生活富裕,实际是小农社会里自给自足、邻里和睦的生活景象。小康生活在后世,曾是国家的战略目标,是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状态,跟20世纪初的农村差不多。 “按伯父的说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可以算作小康,本质便是百姓生活安定、物质充足的状态,对吗?” 看到卢正松点头,姜明继续道:“其实儒家眼中的小康不过是饭能吃饱、少服徭役,实现这种富裕不难,治乱交替之时,君主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几、二十年便能达到,文帝、景帝和太宗皇帝都是如此。”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确实没商人什么事情,英明的开国之君都能办到。商人在任何朝代不过是做着低买高卖、沟通有无的生意,对国家生产并无贡献,所以自然被君王、士大夫所厌恶。可是,如果商人可以让国家更进一步,达到无人启及的富强程度,商人自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后世国家常用GDP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GDP的定义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比方说,小麦不算入GDP,馒头和包子的价值才计入GDP,当然统计的时候,不可能将面粉的不同产品价值区分计算,这样太过麻烦,一般是用增加值统计。 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中,国家的总产出基本由土地决定,因为古代物质并不丰富,没有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商品,计入总产出的产品不多,主要是粮食、布帛、瓷器、茶叶和盐铁等,而其中最核心的产出便是粮食,粮食又受到土地制约。 古代的经济运行大致是这样的:百姓男耕女织,收获粮食、布帛和牛羊,卖给商人换取金钱,再购买些盐、铁、油等必需品;商人将这些商品转卖给城市的商人、工匠等阶层,从中赚取差价,或者转运到边境换取钱财;地主有更多的土地和粮食产出,家财丰厚,精神生活需求较多,妓院便应运而生。 后世与古代不同之处在于,后世从土地得到的产品更丰富,挖出的铁矿、铜矿、石油等物资,可以加工成汽车、文具、衣服、消费电子等高价值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更丰富的物资需求和文化需求。 姜明当然不会满足小农经济的小康,他要带领这个民族走向工业时代,商人便不能只做转手贸易,而要投资工商业,带领国家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工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的时候,商人自然也会有地位的提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