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4.黄铜与镀锌 (第1/1页)
公元945年,农历六月初二,姜明终于从昌化铅锌矿中冶炼出锌。 “哈哈,有了金属锌,机械加工就再不会被材料制约的束手束脚了。”姜明拿着从冷凝池中取出的锌块,高兴地笑道。 中国古代关于炼锌的最早记载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中简略描述了用泥罐蒸馏冶炼锌的工艺。印度在公元7至8世纪也有关于炼锌的记载,14世纪的炼金著作中,则详细记载了冶炼锌的工艺。 古代匠人的地位低下,著书立说的权力被世家大族和文人垄断,造成很多独特的工艺遗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失为一大遗憾。《天工开物》成书于崇祯年间,即公元17世纪,说明古人在这之前就掌握了蒸馏炼锌的工艺,但更早的时间却无法追溯。 “蒋老,帮我取些紫铜过来。”姜明将锌块放进耐火坩埚中,架到炭炉上加热。 蒋七取来了几块纯铜,投入到坩埚中。随着坩埚的温度不断升高,锌的熔点低,只有420度,首先融化成液态,铜的熔点高,仍是固体状态。当坩锅中的温度升高到800度的时候,锌和铜形成共熔混合物。 姜明不知道锌和铜的具体熔点,但知道锌和铜能制成黄铜合金。因为从理论上,铜的熔点超过1000度,等铜熔化的时候,锌早就变成了汽态。如果将液态锌看成溶剂的话,铜在800度的时候可以溶解在液态锌中,从而形成合金。 利用水银提取金银、灰吹法提银,都是利用液态金属可以溶解多种固体金属,相当于常温下的水与其它溶质之间的关系。 用铁棒不断搅拌锌液,等铜完全溶解后,姜明将坩埚中的混合物倒入钢铁模具中,一个滚动轴承的外圈就铸好了。锌铜共熔物的熔点只有800度左右,用生铁做模具的话,将上下两块铁模合上,从小孔中倒入锌铜混合液,器件就便铸成了。 姜明把玩了一会儿轴承外圈,然后给到蒋七手中,笑着问道:“蒋老,你看一下这种铜和原来的紫铜有什么不一样?” 蒋七拿着新的铜铸物,先是仔细观察,然后又用锤子敲打,大概5分钟后,对姜明道:“以老朽看,这种铜的质地比紫铜硬了很多,原先用紫铜无法铸造的部件,都可以用这种铜铸造。只是不知此铜有何说法,该如何称呼?” “既然世上有青铜、紫铜,蒋老觉得它像什么,就怎么叫呗!” “此铜通体黄色,那就叫黄铜吧!” 后世被广泛使用的黄铜便在两人闲话时被命名了,蒋七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段随意性地对话会被后世的史书所记载,而自己也会成为黄铜的命名者。 黄铜在后世根据含锌量的不同,结晶组织有三种:含锌量35%以下的黄铜,室温下的晶体组织由单相的α固溶体组成,称为α黄铜;含锌量46%至50%的黄铜,室温下的晶体组织由β相组成,称为β黄铜。含锌量36%至46%的黄铜,室温下的晶体组织由α和β两相组成,称为两相黄铜。 革命军只有昌化一座锌矿,锌的产量不高,不适合生产含锌量高的黄铜,所以姜明计划生产含锌量10%至20%的黄铜。 姜明不是后世的百度百科,他只知道黄铜是铜锌合金,并不知道黄铜有三种晶体结构,只是出于节约的本能,生产含锌量低的黄铜。 为了解黄铜的加工性能,姜明对蒋七道:“吩咐工人,按照锌铜的不同配比,分别生产几份黄铜器件,送到兵工厂测试,看看效果。” 姜明希望通过测试,生产含锌量低、又能满足加工使用的黄铜。 “督军是想用黄铜铸造大炮?”见姜明如此重视黄炮,而且紫铜大炮不耐使用,已经暂停铸造,蒋七好奇地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