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7章:那厘村的沙塘桔 (第1/1页)
一个完全没有知名度的水果品牌,要想做出效应,那还真没有那么容易。 确定了大方向之后,王北北立即打算要回家; 阳市这边,过年前的水果,最多的也就是桔子和橙; 比如说沙塘桔,丰产的时候,五毛八毛一斤都没人要,这已经是传统; 要把这些东西卖出高价钱,就得先定好果园,然后先用上有机肥.... 这把毕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到效果的。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宣传,没有宣传的话,这计划就完全是个渣.... 单靠口碑想卖几十上百块一斤的沙塘桔,那就是做梦,人家卖到市场上也不过两块钱一斤.... 王北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一帆所在的那厘村,他还得找老张头帮忙。 ——————, “收购满果的沙塘桔,五百块钱一棵,品相不好的不要,要按照老板的要求来施肥,不打药,不施化肥!” 这样一张通知突然贴到了那厘村的通告栏上; 这个通告栏可不简单,往常这个地方只会贴上一些布告,或者说一些宣传政策什么的; 当然,有时候也会被人贴上个什么收购广告,不过很快就被撕了,村委会会有人不时来查看,那不是开玩笑的,而且村里人有些看不过去的也会主动去撕下来。 只不过,这一次有点不一样。 因为贴的那广告上面署名是张建军。 这个名字也许以前没什么,或者说,他只是几十年前的万元户; 但是现在,人家开着是什么车? 保时捷! 妥妥的豪车! 而且,这村里有几家人没受了他家的好? 跑到他家里装什么验瓜器的,个个都是拿着真金白银走的,没欠过谁一毛钱。 这下村子里轰动了。 沙塘桔,其实村里并不少,一般的年景,那大家也就是摘了回家吃,年景好的时候,也有人摘了到城镇里去卖,这是某个扶贫项目带来的后果... 丰产的年度那就不用说了,这村里的路是大家集资建的,薄薄的一层水泥,不能让大货车进来; 两三毛钱一斤的年景,果农甚至都懒得去摘,还不如让它们烂果园里,毕竟这不是西瓜,能一下子抱个十几斤; 摘果可不像想像中那么简单,果园一般都不是平地,得挑着个担,或者背个背篓,摘了果再背下来,装车。 这过程还是很费人力的,论天计的人力,没有两百块钱人家不干,计件的话,一斤少于一毛钱,别人也不想动手。 都是体力活,也不能说什么挑活什么的,大家心里都有把称。 所以,这沙塘桔,在老百姓眼里,那简直就是又爱又恨。 砍了,又舍不得,毕竟也种了这么些年,花费的精力也有不少; 不砍,留在那里又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就在这个时个,老张家突然贴出这么一个广告,自然是有很多人喜出望外; 一棵满果的树能卖五百块钱,那一亩地可是能种上几百棵树的,这简直就是一个商机; 沙塘桔的果不值钱没关系啊,就单是卖这个树就能发家致富啊! 一棵嫁接的树,它移栽不到两年就能挂果,最多五年,就能丰产,一亩地五年就能赚几十万....这是打死都不敢想的事情。 种过地的是很清楚,一亩水槄种下去,收获也就是千把斤,打出了能吃的米也就是几百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