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科举1 (第1/1页)
武后留下沈三问详谈。 此时的科举,与后世的考试无异,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沈三问是在太清楚应该怎么折磨这些考生了。 这些年的苦没有白受,这就有机会与人共苦了。 武后显然是很需要科举的,不然朝中上下一心,铁板一块,许多事情都与她对着干,什么事情都要强硬的来命令下属,是个人都会疯的,这些下属也会疯的。 若非心智坚定的人,恐怕都要怀疑人生了。 那些高官也容不得她一直任何事独断。 可是科举出现才多少年?隋文帝灵机一动想出来的,或许还是为了能够有个借口,更好的赐官给自己看中的人。 沈三问说了考核办法,说了考核流程,武后眼中已经掩饰不住激动了。作为一个实际的皇帝,能让她激动的事情不多,让她发怒的事情倒是挺多。 想想自己以前做过的试卷。 无外乎,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分析题,还有作文。 还有翻译题。 现在科举的贴经和墨义,也就是填空和翻译题。 选拔分为三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默写、判断、选择。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这话真的是自欺欺人。 我曾经读了好多遍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都没明白古人所说的意境是如何的优美。 后来查了释义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云想来给她做衣服,花想来装扮她的容貌,的确挺美的。 所以,理解还是很重要的。 这一步的考核,便能剔除一些死读书的人了。 若是真的熟读经典,对其中的典故有自己的理解,那么理解起时政来也不会太差。 这一步,便能挑选出那些性格坚韧、能吃苦耐劳的学子了。 至少题目出难一点,能理解题目的,注意力和毅力该不下于人了。 第二步,再考一下分析。 比如。 土地问题怎么解决。 国库空虚怎么解决。 管理商户怎么管理。 吐蕃叛乱应该如何安抚。 给出一些解决之道,让这些人来分析,筛选出合适的。 社会问题,社会人应该多了解一下,就算说的不对,有自己的主见也是极好的。 而且这个主见还能看出这个人到底是个混账,还是个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项政策到底是不是利国利民,还是得让群众来说话,这一步变让考生来分析阐明一下。 二十一世纪的考试,也有分析题,考生还不能简单的回答是与非。 就算你把题目正过来、反过来抄一遍,解释一遍通俗的白话,老师看着也会极其欣慰。 仿佛你真的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是个了不起的学生。 反观那些就回答是与非,惜字如金的人。 就算你回答对了,老师也会觉得你是猜的,再来一句,理解的不够透彻的批语。 让人欲哭无泪。 这大抵就是胸有千言,下笔无字。 既然说了是选有主见的人,这些纵然有才有智的人,却只能遗憾被剔除了。 毕竟,能说服别人,也是一项重要的本事,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的判断是与非。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服没有主见的人,真的是为官一项重要的本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