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9章 孤澜山隧道 (第1/1页)
“怎么回事?” “燕子窝断层突泥涌水。” “那也没有这么夸张吧?” “正常作业了。” “靠……” 周玉郎简直是无法想象。 整个洞口完全就是一片汪洋啊。 不,不是汪洋。 是一片的泥浆。 几乎就跟泥石流一样了。 “那现在怎么办?”程凯龙沉稳的问道。 “没事。我们习惯了。照常进去。”江栋不以为然,“你们要不要休息一下?” “不要。” “那就进去吧。” 江栋和陈玉彬等人几乎没有客套的意思。 他们在这里干的太久了,几乎都和外界脱节了。在他们看来,孤澜山隧道没有客人。只有干活的人。 所有不能干活的,坚持不下来的,感觉前途无望的都已经走了。 留下来的,都是骨干中的骨干,骨头中的骨头。 叫来一艘橡皮筏。 上船。 继续前行。 突泥涌水是在洞口的外面。这是好事。 进入洞口里面以后,泥浆渐渐的减少,渐渐的开始有比较清澈的水了。 但是积水很深。差不多有膝盖深了。受到洞口泥浆的挤压、倒灌,隧道里面的积水也是渐渐的上升。 放眼四周,全部都是水。 带着泥浆的浑浊的积水。 这还是算好的。继续往里面走,水更深。 到大腿都是正常的事。 工人出入走路是不行的。必须坐船。 周围的墙壁上不断的有水喷射出来,比九龙喷水还要壮观,感觉好像是水帘洞似的。 有工人在两侧冒着喷水安装强化钢架。 他们的浑身上下都被喷水浇灌,几乎看不清楚人影。 这样的镜头,如果是放在电视电影里面,绝对是就是抢险救灾的英雄画面。 然而,在这里,却是日常任务。完全没有干爽的时候。 墙壁上挂着橘红色的救生衣。 还有黄色的救生圈。 按照规定,每个进入隧道的人都要穿着救生衣。 可是,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工人早就麻木了。都懒得穿了。管理人员也已经是麻木了,都不想管了。 “来,每人一个。”江栋说道。 “需要这么夸张吗?”周玉郎说道。 “需要。”技术经理陈玉彬面无表情的说道。 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面无表情啦。而是被折磨的麻木了。 他说,隧道开挖是单向工程,是反斜面结构。里面有很多的积水。不穿救生衣有危险。 什么是反斜面结构? 就是从上往下挖。 一般来说,隧道从下往上挖是最方便的。 排水方面。 运输渣土方面。 就连通风都相对方便。 也比较利于排热。 问题是,这一切都反过来了。 由于特殊的地理结构,使得孤澜山隧道只能采取反斜面施工的方式。 越往下挖,排水越困难。需要越来越多的抽水机接力。 向外运输渣土得爬坡。 不好通风。隧道越长,通风越困难。 热量还十分容易淤积。 “最艰难还是排水。”陈玉彬说道。 “是啊!冒水太多了。”江栋苦笑着说道。 反斜面施工,排水本来就困难。 所有的冒水,都得依靠水泵抽水。 可是,水泵的功率是有限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 随着隧道不断深入,水泵必须层层接力。 开始的时候,是三级接力,后来是四级,五级,七级,十级…… 现在是多少级? 十五级了。 每个月都得更换一批水泵。 水泵的功率还得非常大。如果是一般的水泵,根本就不顶用。 现在是隧道都被积水掩盖了,才没有看到抽水的样子。否则,排水管里面喷射出来的水流,能飞溅到三四米开外。 为了抽水,还得修建专门的管道。否则,积水是根本排不出去的。 整个孤澜山隧道有多少个断水层? 根据勘察是十二个。 目前已经打通了十个。 可是,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又冒出一个。 当初的地理勘察,就是存在较大误差的。项目开工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施工难度会这么大。 每一个断水层,就是一次鬼门关。 一个断水层,就可以让你两年的时间寸步难行。 最夸张的是,整整二十六个月的时间,只掘进了156米。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用在抢险上面了。 最值得自豪的就是,从项目开工到现在,暂时还没有人员伤亡。 现在是骑虎难下的时候。 放弃? 那是不可能的。 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是将它打通。 不管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不管需要多长的工期。 这是上级的决定。 也是所有建设者的坚定信念。 “你们觉得热吗?”江栋漫不经意的说道,“慢慢就习惯了。” “热,还憋气。”周玉郎叫苦连天。 不但热,还十分的潮湿。 到处都是水,能不潮湿吗? 闷热潮湿的结果,就是跟桑拿一般。憋得厉害。每个人都是浑身大汗。 王步安看了看墙壁上的湿温度计。 好家伙,温度36,湿度91,果然是大蒸笼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